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14/7/8 10:02:00
>>化学“课题”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两大块,知识比较分散,考点非常多。平时教学要想面面俱到不容易。教学计划中列出了正常完成教学需要的时间,同时也大致反映了教学内容。课本上的概念很齐全,但是习题不多,教辅中的习题较多,但是很多题目知识点重叠,没有深入思考的空间。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吸收知识,本身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寻找方法。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广州市每学期至少有4次高中教研、海珠区每学期至少有3次高中教研,校内科组至少也有3次教研,每学期的这10次教研,各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感悟和教学艺术百花齐放,听者可以各取所需,吸收并改进。其实我没有听到任何一个老师提出过和我类似的面向高中学生的化学“课题”,但是正是在这些教研的启发下,我建立了这样一个模式。

二、“课题”的设计方式

化学课题,顾名思义,都有一些值得思考、有话可说的主题。根据教学的进度,我将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常考点、易错点设计成深度思考的课题,每个课题赋予不同的分值。激励学生来理解知识。

高一上学期,主要教学内容是化学计算、金属及其化合物、物质的分类等,由于课题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实施的,所以,这部分内容体现在高一下学期开始的几周课题中。以高一下学期为例,每周设计1-5个思考题,需要根据所学的知识组织语言,表达观点。例如,第一周的课题中有一道思考题是:“分液漏斗中有水和四氯化碳两种无色液体,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那一层是水?”这道题带有一定的趣味性,需要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分液、密度、溶剂的性质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其实课题都是开放性的,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学生的答案主要有四个版本,版本一:取少量下层液体于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水,若溶液分层,则取出来的是四氯化碳,若不分层,则取出来的是水。版本二: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式量的水,那一层体积增加就是水层。版本三:加入碘单质,震荡,静置,出现紫红色的一层是四氯化碳,出现棕褐色的层是水。版本四:取少量下层液体,滴加到无水硫酸铜中,白色粉末变成蓝色,证明为水层。

    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除了可以感受到学生活跃的思维,还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想到回答这道题的方法,这说明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生有个体差异。

三、高中化学“课题”的编辑原则

高中化学理科班主要学习四本教材《必修一》《必修二》《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而高考中,有机化学占20%,无机化学、化工流程、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一共占80%。所以,对常考点、易错点进行深度思考,意义很明确。高一下学期的前五周课题,主要是对高一上学期的内容进行呈现。从第六周到第十一周,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非常多,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也很频繁,所以这段时间,设计一些有助于理解化学反应的课题是必要的。

例如,结合高考中经常考查的“实验探究”环节,在第八周课题中,我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设计成了一道实验探究题。

100 mL2 mol/LNaOH 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O2,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少量白色固体,请设计实验确认该固体的成分。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该固体为NaOHNa2CO3 

假设2:该固体只有Na2CO3 

假设3:该固体只有                       

假设4:该固体为________           ____

这道题需要学生的深度思考,二氧化碳进入氢氧化钠中,反应生成碳酸钠,直到所有的氢氧化钠反应完全为止。紧接着,二氧化碳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当碳酸钠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之后,反应就停止了。这个过程设计到溶液中存在的各种物质的可能。最终,大多数学生经过逐层分析,找到了答案。

第九周课题,对高中涉及到的几种主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了总结,让学生书写这些化学方程式。最常见的氧化剂包括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过氧化氢、次氯酸、硝酸和铁离子,常见的还原剂包括硫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碘离子、亚铁离子、溴离子、氯离子等。通过方程式的练习,学生对“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永远不会忘记,因为三天不练手生,化学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在高三的时候要反复的进行回头练习。第十三周课题设计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书写,第十四周课题安排热化学的简单思考题。十五到十九周课题,我将广东省各个地区的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试题进行整理、分类,按照知识点编辑成习题集,供学生复习、训练。

高二的两个学期,化学课题的编辑原则大致也是如此,紧扣最近的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的专题,进行深度挖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四、化学课题的效果

课题其实可以归类到习题、练习中去,是对课本和教辅中没有涉及到的考点、需要更深入理解的知识点的一种补充,单独看它的效果不太科学。下面我借用“化学积分系统”中的相关曲线图,来反应一下课题的效果。

“化学积分系统”是我的原创,我喜欢用数字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化学积分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日常的作业,第二部分是学生主动和被动的提问的统计,第三部分是化学课题的完成情况,第四部分是历次大小考试的分数和我给他们的高分奖励、进步奖励等。四项分数之和就是化学积分系统的总分。令人惊奇的是,我坚持了2年之久,除了假期,每天都在坚持。数据表明,除去一些偶然因素,学生的考试分数和这个数据有惊人的相关性。以下是几个班级不同时期学生的综合表现和大型考试的走势对比图。图像的横坐标是学生的姓名,纵坐标是名次,两条曲线分别代表期末考试分数在班级的名次以及综合表现在班级的名次。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后,采集两个样本的数据如下:

 

1高一(1)班2012-2013上学期期末考试名次和综合表现名次曲线对比

2 高一(3)班2012-2013下学期期末考试名次和综合表现名次曲线对比

从图1和图2中反应的曲线图可以看出,不同的班级,趋势却是一致的。平时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课题情况良好,问答积极的同学,对知识的吸收情况相对比较好,考试的名次也靠前。

在高二的教学中,也发现相同的规律。以下是在高二上学期期末,分别对两个理科班采集的数据。

3 高一(3)班2013-2014上学期期末考试名次和综合表现名次曲线对比

4 高一(4)班2013-2014上学期期末考试名次和综合表现名次曲线对比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除去转学,缺考,超常或者失常发挥等偶然因素,在智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学生的付出与考试成绩基本呈现正相关。

五、对化学课题的展望

化学课题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摸索,基本找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题模式,高一高二年级是基础年级,课题主要以启发思维、深度思考为主,高三年级进入复习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化学课题的量应该适当减少,每周可以确立12个主题,可以对题型进行归纳,可以对考点进行总结。例如,在复习“物质的量在化学计量中的应用”的时候,可以将历年各市区的同类考点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提炼出这种题的考查模式。

化学课题的实施,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更需要老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课题,有的放矢,让学生高效的完成对知识的储备。面向高中的化学课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优化,与时俱进,这种模式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全面投入,从数据反应的情况看,课题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有贡献,也是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所以,课题可以并且应该一直做下去

张伟 | 阅读全文 | 回复(1)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化学 课题 高中 相关性 
  • 2014/7/8 10:05:00
    >>Re:化学“课题”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zdfz.t0278(游客)因为图表是用EXCEL作图,用QQ截图,这里无法显示,所以我只好另外再上传WORD附件中
    zdfz.t0278(游客)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oscarfox/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