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18/2/5 12:36:00
>>海德堡测不准原理——赖海斌

“波尔,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说。

“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波尔。

 

    他们两个说的,是他们的观点在一个问题上有了分歧: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力学。而当时他们的纠纷,是由于海德堡测不准原理而造成的。

    该原理认为:当观测电子等量子的时候,观测仪器发射的光子就能对量子产生作用,从而影响量子的运动,这样,当对于量子位置的测量越准确的时候对于其动量的测量就越不准确,相反亦然。
    海德堡(Werner Heisenberg)教授于1927年在德国最高的学府海德堡大学的一场量子物理学实验,得出一个举世震惊的实验结果,写一篇论文创出了"测不准原理",海森伯因此得到了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场实验结果影响了英国与德国哲学界及社会学界的学术大战,有名的英国哲学大师卡尔波普(Karl Popper)一个人对整个法兰克福学派进行了大辩论,卡尔波普(Karl Popper)认为人类的历史是无法预测的。没有人能否定人类知识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是知识也是无法被预测的,例如当我们预测若干年后会发明一套比相对论更伟大的理论出来,并且把理论的内容也预测出来。如果有人作了这个预测,事实上就表示这一套理论知识现在就已经具备了,因此知识是无法被预测的,他主张凡无法用经验证明的都应加以排斥于科学之外,科学与寻求确定性、或然性或可靠性没有关系,真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的东西,我们只有靠不断检验现存的道理,不断试图证明它们的谬误,来取得一点进步

不确定性原理
  
 又名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英文"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
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 h/2π h普朗克常数)是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

   理论背景
   
海森伯在创立矩阵力学时,对形象化的图象采取否定态度。但他在表述中仍然需要使用坐标速度之类的词汇,当然这些词汇已经不再等同于经典理论中的那些词汇。可是,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词汇新的物理意义呢?海森伯抓住云室实验中观察电子径迹的问题进行思考。他试图用矩阵力学为电子径迹作出数学表述,可是没有成功。这使海森伯陷入困境。他反复考虑,意识到关键在于电子轨道的提法本身有问题。人们看到的径迹并不是电子的真正轨道,而是水滴串形成的雾迹,水滴远比电子大,所以人们也许只能观察到一系列电子的不确定的位置,而不是电子的准确轨道。因此,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电子只能以一定的不确定性处于某一位置,同时也只能以一定的不确定性具有某一速度。可以把这些不确定性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但不能等于零。这就是海森伯对不确定性最初的思考。据海森伯晚年回忆,爱因斯坦1926年的一次谈话启发了他。爱因斯坦和海森伯讨论可不可以考虑电子轨道时,曾质问过海森伯:难道说你是认真相信只有可观察量才应当进入物理理论吗?对此海森伯答复说:你处理相对论不正是这样的吗?你曾强调过绝对时间是不许可的,仅仅是因为绝对时间是不能被观察的。爱因斯坦承认这一点,但是又说:一个人把实际观察到的东西记在心里,会有启发性帮助的……在原则上试图单靠可观察量来建立理论,那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恰恰相反,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
海森伯在1927年的论文一开头就说:如果谁想要阐明一个物体的位置(例如一个电子的位置)这个短语的意义,那么他就要描述一个能够测量电子位置的实验,否则这个短语就根本没有意义。海森伯在谈到诸如位置与动量,或能量与时间这样一些正则共轭量的不确定关系时,说:这种不确定性正是量子力学中出现统计关系的根本原因。
海森伯测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伯得出:qph/4π。海森伯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海森伯还通过对确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分析证明,原子穿过偏转所费的时间T越长,能量测量中的不确定性E就越小。再加上德布罗意关系λh/p,海森伯得到ETh,并且作出结论:能量的准确测定如何,只有靠相应的对时间的测不准量才能得到。
   
(重要部分)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得到了玻尔的支持,但玻尔不同意他的推理方式,认为他建立测不准关系所用的基本概念有问题。双方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玻尔的观点是测不准关系的基础在于波粒二象性(有个叫做电子干涉实验的玩意验证的),他说: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而海森伯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贯彻一致的数学推理方式,它把观察到的一切告诉了人们。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这个数学推理方式不能描述的。玻尔则说:完备的物理解释应当绝对地高于数学形式体系。
玻尔更着重于从哲学上考虑问题。1927年玻尔作了《量子公设和原子理论的新进展》的演讲,提出著名的互补原理。他指出,在物理理论中,平常大家总是认为可以不必干涉所研究的对象,就可以观测该对象,但从量子理论看来却不可能,因为对原子体系的任何观测,都将涉及所观测的对象在观测过程中已经有所改变,因此不可能有单一的定义,平常所谓的因果性不复存在。对经典理论来说是互相排斥的不同性质,在量子理论中却成了互相补充的一些侧面。波粒二象性正是互补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测不准原理和其它量子力学结论也可从这里得到解释。

初三六班管理员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赖海斌 物理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c201606/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