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18/7/7 19:19:00
>>2017版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

专家引领、核心素养落地

-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作为广州市第一批接受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市级培训的化学教师之一,在两天的培训中受益匪浅。特别是王祖浩教授、胡久华教授等专家的报告,加上之前听王磊教授、郑长龙教授等的讲座,让我对化学核心素养有了深入的了解。

一、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内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定位与突破,陈云龙教授从定位、方向、原则、进展和突破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现在更是有新的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OECD组织的PISA测试中,中国上海学生表现优异,体现了中国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素养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我想,这只是拿教育最发达的上海去做了测试,并不代表中国所有的学生都具有这样的素养。社会发展到人工智能已经让人类望尘莫及,国际课程改革、国际高中教育改革的动向是减少必修,增加选修。我国处于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上一版的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目标,是从教法上设计的,没有关注学生本身,而十八大和十九大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改变人才是教育的目的。知识是爆炸似增长的,每天都在改变,所以我们要把握大的趋势。这个引领,对所有教师的教书育人指明了方向。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积淀丰厚,从中挖掘中国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在探索未知世界所作出的贡献,很有教育意义。例如,古代的炼丹术、炼金术,在今天看来,就是最初的化学家,最初的化学反应。虽然他们的目的是长生不老和拥有财富,但他们推动了化学的发展,正是在皇帝的任务驱动之下,才发现了很多科学规律,所以,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引领,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一边实践一边总结,不断的优化,培养真正的以德为先的人才。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应用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祖浩教授,是苏教版教材编委之一,我已经是不止一次听他的报告了,几年前在广州二中,20多天前在南京,还有这两天,每次讲的内容都不一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从教授的报告中,我学到了很多,感悟到了很多。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一个初中化学实验,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烧杯上方,一根火柴正在燃烧,火柴头的上方罩有一个干净的烧杯。实验的现象是烧杯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了。如果是我们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灌输的话,就会告诉他们,火柴头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了无色物质。但是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个现象,不明白其原理,如何起作用的,这就是完成了三维目标的知识目标,没有完成技能目标,更没有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在新的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以人为本,教学目标就应该改写了。

王教授提供了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问学生,这个现象是怎么出现的,是什么原因。学生就会去发表不同的观点,有人说是火柴头掉进去导致的,有人说是火柴梗燃烧导致的,还有人说是火柴燃烧导致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要做实验去验证。验证火柴头、火柴梗、火柴不罩烧杯直接放在溶液上方,各个现象分别去解释之前的现象。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实验作为化学的最好武器,运用科学的控制变量法,终于找到了高锰酸钾褪色的真正原因,是火柴头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被烧杯罩着不能挥发到大气中,只能落入溶液中,起还原作用,久而久之,就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了。有实验、有观察、有推理、有论证、才是好课,如果每一节课都按照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去完成,不一定考虑到以人为本,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忽视以德树人,实验探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个案例,改变了我的想法,我也决定更多的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

    化学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不断进取的,我们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绿色发展、循环链接、污染防治、清洁能源、减排承诺、绿色技术创新,这无不体现我国在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平时,终于开始考虑环境问题,没有好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将失去生存的环境,所以,人类的进步是靠反复的自我思考、自我剖析、不断改进来实现的。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1证据推理,以吸氧腐蚀为例,将铁钉换成铁粉,放进氯化钠溶液中,感受热量变化,2分类表征,如有机化学用官能团作为分类标准,非常好的解决了有机物种类繁多,反应众多的问题,生活中处处都有分类,分类是非常好的素养,3模型思维,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生搞不懂什么是浓度,但是在初中学过质量分数,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已经学过的知识,把新课当作旧课上。类比一下,不过是质量换成了物质的量,分母换成了溶液的体积。4宏微结合,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一定是一起说的,写文章不能只写一个方面,他们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是递进与升华。例如,为什么氢气不导电,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这是宏观现象,从微观去找他的原因,才会发现导电需要的条件是什么。5辩证思维,最典型的例子是氧化还原反应;6变量控制,这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最好的方法,7绿色应用,二氧化硫真的一无是处吗?如果把二氧化硫变成硫酸钙,变成硫酸就可以减少污染。

再比方说,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做实验不代表是创新,也不一定是探究,错了不要紧,让学生去观察,提问,要让学生去探究,因为不一定需要正确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探究的过程,因为大多数已经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成功的,每一次失败都可以吸取经验教训。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要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对化学的态度,严谨求实,不怕困难,材料如防撞条丁腈橡胶,航天器钛合金,燃料偏二甲肼等,都是有用的,如燃煤会对大气产生污染,那么让学生去寻找解决方案,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老师不应该去满堂灌,而应该做主持人和倾听者,甚至主持人都可以不做,在必须的地方给一点点素材或者说提示。

课程标准已经出来了,新教材还在审核中。分为三个层次,所有人必须选择必修课程,有4个学分,5个主题,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速率、简单的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其中,无机化合物部分将硅和铝从核心物质中取消了,但是在元素周期律部分,又加进来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可以获得0-6个学分,包括三个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而作为非考试内容,还有选修课程0-4个学分,包括三个系列,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新的教材目前还没有送审,如果下学期使用新课标,则需要整个旧版教材,可以用课程标准作为指导。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已经取消了。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的胡久华教授是王磊教授鲁教版教材编写团队成员,她用一个案例详细的解释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的详细过程。

指导文件是化学课程标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而不只是虚假学习、浅层学习,现在的教学设计要从课时到单元,要看到整体,不要分散的点。内容需要重组,教学需要优化。教学评一体化。从核心教学内容开始,明确学习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所以,教师需要改变。教授还提出,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可以准备一份,各有优点。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呢,首先要看主题2,其中2.12.5这是总体内容要求,再看主题1,了解情境素材建议,再看主题55.5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所以,要把课标中所有关于氮元素的内容全部整合。接着还要看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新版教材。所以,要求很高。

不要老师一直讲,要让学生形成品格,内化。不要去说教。确定学习主题是氮元素,挑战性任务,抓核心,不要什么都关注,构建含氮物质的知识结构,选择复杂任务,实际问题,最好的两个素材是氮循环的调控,类语法庄家,固氮怎么设计,论证重雾霾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其实,在课标上有专门的情境素材建议。

确定单元学习目标,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去考虑,学情分析,从两个维度去考虑,发展空间,包括已知点、发展点和障碍点;内容维度,整合三维目标去写。

教学设计中体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素养,即使学生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一塌糊涂,失败了,都没关系,我们要鼓励这个探索过程。教学评一体化怎么理解呢?其实评价是可以多主体的。多使用信息技术,实物投影,智能白板,拍照上传等。用好价类二维图。

这次培训收获颇丰,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吸收,去实践。这是我这几天的感想,在后续的实践中还会有更多的困惑,我需要继续学习。

 

 

张伟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新课程 培训 教研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oscarfox/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