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听袁丽珍老师上课一
[ 2019/10/10 15:08:00 | By: 瓜哥 ]
 

听袁丽珍老师上课一

 

亮相课之前,袁老师可能有点不放心,约我去听了一节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应该是经过了一个月的实习训练,袁老师的表现中规中矩。课后,我们就课堂进程、文本理解、教学技巧等作了进一步的沟通交流。

先说优点。首先是备课精细深入。袁老师找到了非常多的素材,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与拓展都非常有帮助,这是年轻老师的优势。对比之下,至少我去年上这一课时根本就没有发现,都是“硬”上,学生学起来兴致不高,尤其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总感觉不到位,有点虚。我一直自许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但听课时我发现了自己的职业倦怠,很危险。

其次是袁老师上课时非常注重学生参与。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课堂上有效发言的学生都有11人次,还不说同学们在下面的讨论和个别发言,因此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率非常高,师生互动气氛好。这样的课,不光忙于思考做笔记的学生不觉得累,就是听课者都觉得是一种享受。作为老师,永远不要忘了,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深度学习,不是老师的个人才艺秀,这一点非常好。

更难能可贵的是,袁老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或者一个廉价的表扬,而是注重引导,这个相当重要。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上的缺陷,或表述上的不准确,并能及时反馈,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自行找到正确答案,这样能让他们有更真实更丰满的成功感,这是一个有丰富经验和理解深度的老师才会具备的能力。我都是在站了十多年讲台后才有这样的感悟,袁老师刚上讲台,能够有这样的表现,实属难得。

当然,吹毛求疵的话,提出几点商榷。

首先是关于教学设计。这一课的内容理解看似不难,作者自己都说“没有什么新闻”,但据我的理解,此文的主题应是我们如何对待苦难,是选择逃避,淡忘,还是直面,铭记。袁老师的课件也显示出对这一主题的关注,但遗憾的是,没有就这一问题展开。我的设想是压缩前面教学内容,安排一个讨论辩论的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重大深远的主题,最后,结合作家格拉斯的发言“作家为什么而写作”,老师再点题:奥斯维辛废墟上有鲜花,周围有嬉笑,奥斯维辛有可能被我们遗忘,这才是真正的新闻!学生每学一课,一定要有获得感,有印象深刻的震撼,或者说头脑风暴,这才是语文课的巨大魅力。

还有两个小的技术问题。一是板书设计,应力求简洁,给学生整体印象,不能写满整个黑板,这不是在方便学生做笔记,而是淹没主题,到处都是重点,反倒没有了重点,我以为。二是提问之后必须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否则提问没有意义,尤其是年轻老师,上课时总容易急匆匆地赶进度,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我年轻时也一样。现在才明白,不妨从容。

总体而言,非常好,袁老师表现出很好的潜力。

 
 
  • 标签:评课 教研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