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审题与导写
[ 2021/6/8 15:31:00 | By: 瓜哥 ]
 

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审题与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强弱之哲思

这篇是讲体育的,我这个资深体育老师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回了,我们不光教了语数英各科,更教好了体育。那个年代,我们深受近邻日本的影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个口号赢得广泛的认同,是那个年代的流行语,不必深究语言专利究竟是毛还是鲁或其他人,润之先生当年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就是一个笃实的践行者。必须承认,这个理论,是对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极大反正,通过体育活动强健身体,提升生理机能,彻底摆脱侮辱性极强的“东亚病夫”的帽子,改善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形象。“弱者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转而变强”,可谓殷切热烈。可以说,润之先生的文章,其实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不过,细细品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发现润之先生说的是体育,但未尝不可以理解为社会评论,即此文意在探讨我们这个古老而衰弱的民族的出路,毕竟救亡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润之先生应该也是在借体育为出路为方式,给我们这个迷茫混沌社会开药方,如同那个年代觉醒的先行者们一样。我猜,命题老师是看中了这一点有阐发思维的空间吧。

大概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给我们一点希望吧,润之先生借用了中国人都熟悉的“变动不居”理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强者并不恒强,弱者也不永远都会被动挨打,所以强者不必自喜,弱者不必自卑。怎么样,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燃”?当然,作为老师,我还是听出了重点在后半句,别人或强或弱,其实不关我们的事,急切间,一个弱小者只能够操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的确,古老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薪火不灭,最大的倚仗其实是我们自己对苦难的耐受力和文明特有的韧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多么艰难,不绝如缕,道统、文化都顽强韧性地生存赓续,化育一代代中国人,成为我们民族的烙印和符号,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唐人街就是明证。殷忧并不一定启圣,多难并非必然兴邦,救亡与强国绝不靠那些鸡汤,靠祈祷别人倒霉变弱,而是靠信仰与勇气,靠那些将个人前途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先行者,靠前赴后继的一代代英雄与追随者,靠“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的逆行者!我们的历史里从不曾少过这些光辉灿烂的名字。

不过,我读这个材料时还是有一点不太舒服。以今日之眼光来看,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丛林思维是值得警惕的,哪怕当时我们还是刀俎下的鱼肉。落后就要挨打,强弱对立鲜明,毕竟是那个年代的主流思潮,于今天并不相宜。平等公正,广结善缘,才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也许,这才是强者最好的诠释吧。

 

 

 

 

在强与弱之间,选择本身就是残忍的

王钟的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在谈论强与弱的抉择时,村上春树《鸡蛋与高墙》的演讲总是赋予人无尽启迪。不错,同情与扶持弱者,是人类文明赓续千年的独特密码。社会达尔文主义之所以为人不齿,在于其残酷的淘汰与竞争,在实质上削弱了文明共同体的整体力量。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强与弱之间作选择就是残忍的,强大与弱小的转换,为我们理解平等提供了另一种维度。

对于个体而言,追求强大、告别弱小与贫瘠,无疑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落后就要挨打,贫困就要受欺负,甚至“虎落平阳被犬欺”,中国人很早就明白这样的道理。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更强者对话,也才能更好地帮助弱者、维护公平正义。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强与弱的反复转换,验证着中国人的质朴辩证法。"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永不可攻的城池。弱者唯有卧薪尝胆,才有奋发图强;强者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安享太平。身体的强健,伴随着肌肉的撕裂与复生;家族的兴旺,在于扼住命运咽喉的拼搏。

成功不是坐享其成的,命运也不是生来注定的。不因一时的挫折和不幸而自怨自艾,也不因眼前的顺利与幸运而骄傲自满,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古老哲学,也是镌刻入我们民族基因的古老哲学。也正因此,中华文明才具有独特的韧性,在一次又一次挫折中站起,在一轮又一轮苦难中勃发。这种百折不挠的意志与决心,是中华文明穿越历史的伟大动能。

回溯人类文明史,某些文明可能习惯了“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对话。罗马帝国横扫欧洲,蒙古铁骑饮马多瑙河,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几大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世界历史确实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充满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残酷。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必然的,正如没有永远稳固的强大,也没有永远奏效的"实力规则"。当一方势力横征暴敛、为所欲为之时,便是它走向衰亡的开始。

我们对弱者的同情,不仅是出于对过往的叹息,同样是出于对未来的关照。应当铭记的是,只有坚守平等尊重理念,才能换得对方同样的敬意。再小的文明、再弱的力量,只要铆足了劲头、挺直了腰板,就会像狂风中的芦苇一样打不折、压不弯。当今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离不开彼此的尊重与谅解,绝不允许一方让另一方“噤声”的蛮横。

身处强大地位,回想自己弱小时的彷徨无助;身处弱小地位,不放弃走向强大的梦想;而强大与弱小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同呼吸共命运,文明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才有可能。

 
 
  • 标签:高考 作文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