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21/1/16 16:01:00
>>《高一女生的个体社会化危机及其家庭依赖心理的分析》

一、学生情况介绍

W同学是某一县重点高中的高一女生。在高一第二学期被分配到我的班上,成绩一般。通过上一任班主任和其本人及其家庭的周遭调查,了解到W同学存在以下情况:

1、住宿生身份:她的家在乡镇,每周回家一次,初中之前没有离开过家,父母在家谋生,家里还有一位年龄相差较大的弟弟。本学期更是频繁请假回家,理由多为皮肤病原因。父母对其没有耐心,一直责怪女儿没用,一直生病。舍友们评价,W同学生活较懒散,存在嗜睡、精神萎靡等状况。

2、班级表现状况:虽然是住宿生,但经常迟到和早退。班级表现不积极,经常申请请假回家看皮肤病。理由有:只有家那边的诊所才能看她的皮肤病,她的药要回家拿,宿舍环境没家里的好。

3、某一次交谈之中,她透漏,因为弟弟的出生,妈妈和爸爸都只关注到弟弟,而忽略了她。她感觉到了失落。当她出现皮肤病症状时候,她妈妈就显得没有耐心照顾她,她的皮肤病一直没好,总是存在反反复复状态。越是没好,她妈妈情绪就比较暴躁。她也很烦恼自己什么都没做好,整个人显得自卑懦弱。

    综上,W同学存在的问题:皮肤病问题、生活自理能力差、迟到早退等纪律问题、对父母的依赖问题。已经成为高中生了,还一直寻求父母的关爱照顾。

二、问题分析

“失调”一词是指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失调时,会让个体顺应不良,已收到焦虑和危险的伤害,因此处于防御状态。罗杰斯认为失调是全部人类顺应不良问题的根源。W同学出现了对学习、学校环境的畏惧,加之身体因素而产生的无力感,因而产生了逃避心理的一种症候或状态,包括了无法正确归因、恐学等心理。

W同学的平时表现是长期性的,相对比较复杂。一是身体健康问题,二是学习表现和宿舍表现差的问题;三是人格独立与家庭关系的问题。

一是身体健康问题,属于生理状态,是必须要先解决的,没解决还会持续影响学生的学习。W·H·谢尔顿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体质心理学,体质包括生理结构和生物机能两方面,都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W同学的皮肤病问题最早出现在初中时候,后来治疗过,有所改善。入读高中一学期还不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适应宿舍的集体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弱的情况下,皮肤病又发生了;二是家长没有尽到照顾周全的义务,很简单的皮肤病问题拖延到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W同学因为生理问题的拖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障碍。

二是学习表现差的问题。在自我环境适应能力没有建立起来,外部的支持系统没有到位,迟到、早退、课堂睡觉等现象,这一个学生的生活习惯不规律、学习习惯也不好。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环境因素、行为、个人的主体因素三者虽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W同学突然离开熟悉的家庭,一个人过上了独立的集体生活,心理准备不够的。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她的身心状态,自己的行为举止出现了偏差,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而个人的主体因素却不能反过来强有力地改变环境或进行自我行为的改善。我们应该给予W同学充分的外部支持,从家长、舍友和班科任老师等帮助显得尤为主要。

三是人格独立与家庭关系的问题。弗洛伊德的关于人的需要学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是有爱与归属的需要的。W同学依然存在着对家庭的依赖心理。从依恋理论来说, 感受父母双方的关爱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大多数不安全依恋者都报告在童年早期有不幸事件发生。W同学无法接纳弟弟的出生,感觉从父母获得的爱减少了。从极度依赖父母的关怀到离开家庭后对失去父母的爱的害怕的心理状态,W同学已经缺乏了正确的认知判断。《圣经》记载“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如果想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其调整对女儿的关心方式。尤其是女孩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遇到困难更愿意需求父母的帮助。

三、解决策略

1、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试图通过一对一的谈话,建立与W同学的友好而亲密的关系,以便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充分沟通也有利于打开她的心扉,以便有问题可以寻求班主任的帮助,让她在陌生的高中环境中有来自老师的支持,以鼓励和支持她战胜困难。

2、与家长沟通,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寻求对相关的问题的家庭支持,让父母多重视女儿的学习与生活,多关心孩子的身心状况。让孩子在逐渐人格独立过程中不是出于茫然无助的状态。

3、行为习惯的强化。孩子是需要表扬的。当她不迟到且早早打开课本读书的时候,我会走过去表扬她,给一个肯定。当她能做好作业时候,我特别在她的作业上写一段鼓励的话。对W同学出现的良好行为及时强化,恰到好处地强化。

4、坏习惯的消退。当W同学一有身体不舒服就请假的行为,我采取的是负性强化措施。我会跟W同学约定好,如果这个星期的请假少了,我就不会打电话给她的父母。也减少她迟到而遭受的扫地等处罚。

四、效果

W同学经过了沟通、行为习惯的强化和家校合作的诸多措施之下,减少了请假回家的次数,能够主动打电话与家长分享在学校的表现,寻求正确的关爱,有了初步的认知,高中阶段的她与她记忆中童年获得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在班级表现,有所改善。主动开口需求舍友的帮助,尽量做到行动一致。在舍友、同学的帮助之下,逐步在纪律方面达到了班级的要求。

五、讨论与反思

首先,W同学之所以出现有问题就退缩到家庭的怀抱中去,因为“恐惧系统”激活了“依恋系统”。依恋对象的离开抑制了孩子的的探索行为。面对新的高中环境,她首先考虑的不是自我调整,而且需求家庭的依赖,但经过一个学期,也没能调整,实现真正的自尊自立。

其次,个体、环境与行为三者的互动关系,是三向互动的。当环境因素过于强大,那个体的意识便处于被动位置,行为就会出现偏差。一旦发现有失调的行为,我们就需要依据个人的需求,对环境作适应的调整,以促进个体自我的发展。适当的阻力是成长的动力,但是过大的阻力是会扼杀成长的。

最后,儿童早期经历对儿童健全人格发展是很大关系的。当今二孩政策的实施,让原来“养尊处优”的“唯一”需要面对弟弟或妹妹分割了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心理产生了落差。如果家长没有对年长的孩子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很容易造成儿童产生部分心理障碍,而其个体社会化过程也有点惊慌失措,造成了“失调”。因此,独生子女不再是家里唯一的宝贝,我们应加强心理干预,防止儿童产生心理落差。

 

 

参考文献

[1] 郑希付编著;现代人格心理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2] ()格里格;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

[3]()Peter·Fonagy;石孟磊译;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7.12.

[4] 郑希付编著.现代人格心理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5] 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 安芹.影响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家庭因素[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9 No.4 2001.

[7] 邓林园,王小婷,熊玥悦,李毓檀,李蓓蕾,二孩家庭中的父亲陪伴、母亲情绪与小学头胎儿童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28 No.2 2020 2001.

[8] 尤 瑾,郭永玉z;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月第1.

[9]王晓春著;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4.

 

13602921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136029210/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