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22/1/19 10:38:00
>>黄向阳《德育原理》的读后感

在研究生暑期课程里,课程繁多且课时紧张。却有一门课程令人兴致盎然,那是关乎教育管理伦理的课,授课者是刘竑波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黄向阳老师的著作《德育原理》。从购置的最新一版纸质书来看,《德育原理》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2000年11月第1版到2020年12月第24次印刷,已有20个年头。说来惭愧,我的本科出身于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但没涉猎这一本德育领域的经典著作,愧疚不已时,更有相见恨晚之情。

  作者在这本书里,用演绎思维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关于德育的全貌,尽管这种全貌带有强烈的个人倾向。首先对德育概念进行了澄清,强调了德育与其他学科是存在交叉与渗透。在这一章里,黄老师的文献检索工作做的很扎实,梳理并展示了德育发展脉络。他说,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保持所谓的“政治中立”或“价值中立”,我是极为认同的,德育的方向性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取向及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到后面再读到黄老师发表在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一篇文章,他提及立德树人长善救失是教育的本义。当他提及“大德育”的难题时,却透露出一丝隐忧。我们在教育上追求真善美,可在教育实践中却常常“和稀泥”,肆意扩大“德育”的外延。譬如,高中思政课的课程设置上, 兼有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逻辑学和哲学、文化学等科目。这已经不是“四不像”了,而是“十不像”了。既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论学习,也不利于德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痛苦在于此,如同烹调,五味杂陈。学生也贪多嚼不烂,泛泛而谈,浅尝而已。

  前两天,我在课上表扬了几位得了高分的学生。在课后,一位女学生递了个便利贴给我,我一看里边的内容令人深思:“老师您好,刚才您在课上夸了我...我是个比较特殊的女孩子,如果您表扬了我,我会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消化您的表扬。之后,我可能会出现很不好的反应。相反,如果您批评了我,给我不客气的意见建议,我很快很好地吸收这样的意见...另外,这张纸条只限于你知道,请你一定要保守秘密,对不对?我也相信你会的,如果你为了我好,如果你不希望毁了我的话,也为了我们共同的愿望,希望你以后不要表扬我。”本来她在后面署了名,又用黑色笔全涂黑了。我为什么在这里提及这个案例,因为黄老师在这本书的第11页,说到精神失常状态的行为没有道德意义,不能从道德上对他们进行善恶评价,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同样的道理,由于生理或心理障碍造成任何行为问题,也不构成“道德问题”。这个孩子的父母都不在了,她由旁亲抚养,且常年住校。在我的观察来看,她敏感又寡言。曾经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上学期跃升为班级政治科第一名。我在全班以及家长会上着重表扬了她。我自以为我的肯定会对她是个积极的影响,没想到到了今日,我却收到这样的一封信。

  在顺美匡恶时,我们要反思一下。面对学生时,即德育的对象,我们倡导的善就一定是善吗?我们所说的好是他们想要的好吗?我们认为对的事情那就一定是对的吗?我决定表扬那位学生时,是出于我对德育的理解。表扬和肯定的初衷没有错,我也是希望有个好的结果。再读到黄老师再此书后文的“评价好学生等的标准包括非道德因素。”我就明白了,假如不是道德成长,而仅仅是学业成绩提高,那么你对她的肯定就不能让她误解。本来想借着那位学生的契机,一方面树立榜样,另一方面提升她的信心。没想到却适得其反,庆幸我没有对那位女同学造成伤害,相反她还帮助了我,一张纸条令人顿时清醒。承接上面的案例,我想到了一句话,“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反差中现悲情,笑声认可了这种反差。当观看喜剧时,往往会心一笑。笑是象征着人性中的进步。假如你笑了,那就是放下了心里的优越,认可了反差。在歌曲《美丽的遗憾》中,有一句“我会笑着与这个世界和解”。对于那张纸条,“阅后即焚”了。本打算将它作为本文的附件,想想作罢了。我看到了我作为一名教师的喜剧人生。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成就不是看你教了多少清华北大,而要看你能带领那些处于困境的孩子们走出困境。中国教育的现实就是个活生生的悲剧,可笑之极。多少学校以升学率为依据,多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成绩为标准。从那个孩子递给我纸条时,我有了些许顿悟,默默耕耘中,静待花开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笑对我的教师生涯,即使一时没有效果也尽力去做,改变自己的做法,能帮助那些孩子一点是一点。

  在下面的篇幅里,我着重提几点意见。

黄老师厘清“教育”与“管理”、“改造”等概念时,认同教育应给人的精神世界增添新的东西。甚至在后文下了个定义,“‘教育’是一个道德词”。我所学的是教育管理专业,我却觉得这几者都有共同点,即使人适应这个世界。诚然,上体育课和去运动场锻炼是不同的。体育课更兼具有育人目的之类的价值属性。学生在锻炼之后,身体素质更好,意志更坚定,更能适应生活的变化。何尝不是增加了新的东西呢?

“学校成为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我是认同黄老师这句话的,这是教育应有之义。回顾我们的教育改革:校舍越发舒适,设备越发先进,课堂越发时髦。什么未来学校、网校等等层出不穷。从德育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走得有点偏,似乎偏重发展形而下的器物,而对形而上的精神却少了些关注。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管理制度、人员等形成了巨大的“控制链条”,孩子在固定的模子里成为了我们想要的“人才”。自此,学校也退化了,推动不了社会道德进步了。我是个悲观主义者,虽然待在学校里,见到的就是乖乖宝宝们,但明显感受不到小学的朝气,中学的活力和大学的魄力。做教育的人,一定是能做领导者。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世界主宰“哲学王”。曾几何时,我们在民国、在八九十年代见到过这样校园和教育。随后,如风般吹散了。

在后文中的“德育手段”这一章中,黄老师阐述了德育语言、榜样教育、情境、环境、体验和奖赏、惩罚等内容。尤其是在情境这一节中,提及了说明情境、实验情境、体验情境、道德两难情境、体谅情境、后果情境、冲突情境等。可能受限于篇幅,我总觉得不过瘾。且德育手段和情境分类的依据都是不够科学。德育手段的划分要基于德育的任务、德育的内容和德育的对象、德育实施者等多个因素来作出的。在我看来,最核心的要素是德育对象的属性。黄老师在书中一分为二,将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体验划为基本手段,将奖赏、惩罚及心理学手段作为辅助手段。我没有针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但在此提出异议。例如家庭、社会见习、阅读等这些能不能也算作德育手段呢?后面又有专门一章讲“德育方法”,我实在看不出这两章的划分上的不同。我建议是按照简单手段/方法、一般手段/方法、复杂手段/方法、具有挑战性的手段/方法等来划分。或者干脆直接将这两章整合起来。

最后,我读完整本书后,总觉得有点缺憾。我没有找到关于德育对象的分析与讨论。德育对象的年龄、性别、性格、民族,身体状况等都会对德育的开展有着重大影响。没有这个前提,我们的德育就谈不上科学性和有效性。德育是针对人的事。如果德育的功能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那德育的价值无从谈起。我们在这里谈学生需要什么的德育,如同一名厨师文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晚餐一样。

无论如何,在这本书里,我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对于一些德育概念,也清晰起来。我也佩服黄老师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看完整本书,一直保持很兴奋的精神状态。在阅读中思考,也为之前的工作困扰提供了一些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得原来觉得无从下手的问题也有章可循了。

 

13602921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136029210/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