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转帖)“面向官场”的教育究竟是谁之过
[ 2011/5/23 9:24:00 | By: 瓜哥 ]
 

“面向官场”的教育究竟是谁之过

/菁菁远山

 

当功利色彩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底色的时候,你就没有必要讶异于僧侣和教师的随波逐流。因为功利主义的强大推手在于体制,何况在一个无法无天的强人天下,低福利的社会现实无时不让人们忧虑,这一状态怎能不让芸芸众生投入到对功利的追逐中。当然,这样的社会最盛产的,莫过于“道德批评家”了。既然“六根不静”,又不愿“乘桴浮于海”,就得在接受这一社会现实的前提下,去寻找打破它的出路。但有些所谓“道德批评家”只关注结果,不探寻原因;不敢得罪强者,专拿“软柿子”捏。这就本身有点远离道德了,说的邪乎点,当属泼妇骂街之流。针对不久前广西某高校“面向官场”的教育,“道德批评家”们又上演了这样一种滑稽戏。

今年521日的《中国青年报》披露了这样一个消息,广西某重点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讲授官场礼仪,教学生们怎么给领导开电梯。这篇文章被各大网站转发后,舆论的“枪口”都指向了学校老师,真有不把“靶子”打烂誓不罢休的壮烈。当然,始作俑者却在窃笑,他们作壁上观而不管唾沫腥子四溅,恶战之后自然作鸟兽散,官场还是那个官场、社会还是那个社会、教育还是那个教育,只留下一帮不明真相的观众。也许,这种现实让人绝望,但更让人绝望的是道德家们的炮火不仅浪费,而且误伤了为“面向饭碗”服务的高校和老师,他们的无奈有谁能知?

我细心地浏览了一下《凤凰网》上的评论,较典型的有“现在的高校不是教你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而是教你怎样做奴才!”;“老师,请停止你的教诲,我宁缺饭也不当奴才!”当然也不乏客观的评论,比如:“老师所作只是为了提高一下就业,社会的风气才是需要改变的。”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接,象牙塔中的学子们如何从思想上适应这种转变,确实是高校教育中应该注重的问题,这也许是目前高校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初衷。职场中的过来人总会生发出“想当初如何如何”的慨叹,就是源于中国社会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潜规则”独步天下的严酷现状。“小猫不知窗外事”、“初生牛犊不怕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些民间俚语之所以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并没有丝毫进步,而我们的教育却是与文明接轨了,因此也就出现了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即学子们走入社会前要补一下专制的课。这是认识一切问题的根本,离开这种认知的一切批判,都是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后,它就成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对中国教育的整体要求,但如果落实到学校和学生个体的层面,“面向现实、面向饭碗”则是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现有体制下,这也是一个学校生存的需要。教育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和教师首先就要去认真地观察社会,如果社会真的需要“奴才”,你的学校虽然不去培养,在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下,也只有倒闭的一条路可走,只能是赚点高尚的“吆喝”。这是因为,就业率毕竟是对高校评价的“紧箍咒”。对高校来讲,理想与现实的抵牾是最让他们纠结的事情。而要改变这种现状,最首要的是改变严重官僚化的社会风气和权力状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看到《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后,我对广西高校教师们真是由衷赞叹,他们对官场的观察是如此的细致入微。“中巴车的座位比较多,领导应该安排在里面靠窗的位置,然后是第二领导、秘书、翻译。”“坐电梯是有讲究的,最大的领导应站在靠里面的位置,旁边是第二领导,地位最低的应该站门口负责开关电梯。”“官场是复杂的,官场上的人是圆滑的;针对官场里存在的这些现象,同学们要对领导多说好话,要学会如何恰如其分地赞美对方。”难道这些都是空穴来风么?学生们为什么心生厌恶?事实上,老师们并没有灌输封建等级观念,而是要学生们如何去适应这个他们无法改变社会。想必他们在讲授时,对这个社会也是厌恶至极的,只有过他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它。难道这不是一种生活常识么?

谁都知道,常识是需要遵守的,如果要违背它,当然是,“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2008年,《南方周末》曾经报道一个这样的事件:记者拍摄区长形象不佳照片被辞退。在2008110日出版的《通州时讯》第二版上,有一张题为《邓乃平区长代表区政府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的照片。因这张照片没有拍好而被辞退的王力利说:区领导生气,主要是指照片里的区长“低着头,闭着眼,形象不佳”。《通州时讯》一位报社领导解释了这张照片的政治事故含义:“这张照片作为图片新闻,传达大会的精神是错误的,不振奋的,难道照片想告诉读者,通州区去年的工作没做好,区长在低头认罪?”而经过反复的考虑,王记者认为自己的错误就是:“偏偏这次拍的其他领导形象都特别好,是不是区长可能心里也有气,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人在旁边说了什么,区长就怒了。”

通过这个事件来看,您也许对官场有了一点了解,也许您会说:“此地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这种说法其实很“阿Q”,权力状态决定的官场生态,除非你有足够的能量去国外。而传授官场秘笈的高校老师也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他说,广西一个地级市的报业集团来该学校招人,有10余名学生前去应聘。结果报社总编和他们吃了一顿饭,大多数人在这轮“面试”中被淘汰。“有时候,求职的成败就在一顿饭上。”

面对这样一种不可言说的现实,更多的体制内人士不是“装睡”,就是“顾左右而言其它”,生怕招惹是非。中国就业促进会前副秘书长杨征认为,大学的就业指导课讲这些内容并不合适。他说:“求职是要讲技巧的,但并不是说就该用那些应付官场、应付社会的手段去解决求职问题。”本来是就业指导,求职只是就业的一个环节,巧妙的回避这个问题才是关键。而职业发展规划专家李令彬的抨击就有点太“那个”了,他说:“他们哪里是在搞就业指导的专业工作,完全是在搞政治!”难道您不知道学子们对“入仕”的渴望么,在他们的心目中,最好的饭碗难道不是“公务员”么?况且,在官场的带动下,职场也不是很“官场”么?但学生们还是单纯的,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只不过是对社会的无知。

汉代文学家赵壹在《刺世讥邪赋》中对专制极权社会牟官场生态和所引起的后果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揭露,他说:“佞诌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偊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区区56个字,丝丝入扣,直入专制社会的骨髓。而当今社会,此种景象又是多么的眼熟。之所以如此,皆因权力状态与当时的情况“疑似”,否则就无法解释这种有如时光倒流的社会现象。

毋庸置疑,从中国的政治架构、权力来源和权力运行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中国并没有走出权力社会的窠臼,那么人身依附就无法消灭,皇权时代的官场文化自然也不能退出历史的舞台。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市场经济,从而让拜金主义、利已主义泛滥开来,而在权力主导一切的当下,官场上的人身依附更是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代,只不过十分隐蔽罢了,那么古代的官场文化大行其道,这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之处了。

叔孙通以一介儒生,而能游刃于秦二世的残暴昏庸、项羽的喜怒无常、刘邦的粗鲁无赖之间,确实是一个奇迹。其中的秘诀,太史公借叔孙通弟子之口全盘托出:“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而下跪之礼,也是其第一个发明的,致使其畅行了2000多年而无绝期。在他看来,臣下在皇帝面前跪下来,就是让他们以降低人格为代价,以此来换取做官的利益。当然,时下的人们不用下跪了,但他们的心灵必须要下跪,这样在官场上也就能顺风顺水了。

中国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官风带动民风,民风表征世态。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既是对各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和发展状况的反映,也是对人们理想中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期盼。当如此的官场文化已经成为公认的社会价值观的时候,足以说明一个社会的权力已经无所不能,做官也就让人趋之若鹜了。

鲁迅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 清 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其实他把这板子拍在中国人身上是没有道理的,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权力本身,是制度使然。要改变它,唯有改变政治架构、权力来源和权力运行状态。

由上观之,中国的“道德批评家”们就要反躬自省了,他们既要拍对了板子,又要善于找到出路。否则,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为高墙再添加一层砖,这就与想当道德“卫道士”的初衷“整拧”了。

 
 
  • 标签:教育 官场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