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柚一条根,两岸情缘深 【中秋节专题1】
作者:c201003 日期:2011/9/4 13:01:00

    

   管理员寄语:中秋佳节将至,本站将陆续推出相关风俗专题介绍,希望让广大读者在感受各地独特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秋团圆之际那一份甜蜜与祝福。    

           两柚一条根 两岸情缘深

                                                             【作者】 林长华

  

    “西风已走洞庭波,麻豆庄中柚子多。往岁文宗若东渡,内园应不数平和。”这是清代曾任福建巡抚的王凯泰写的咏台湾特产“麻豆文旦柚”的诗。“麻豆”即今台湾台南县安定乡麻庄,诗中“文宗”指的是清代咸丰皇帝。“平和”指盛产文旦柚的福建省平和县,清代咸丰皇帝嗜爱平和县文旦柚,认为这是天下最佳的柚子。闽南有文旦柚,台湾有麻豆柚。两柚一条根,两岸情缘深。那么,文旦柚又是怎么得名的?相传,“文旦”是闽南一位姓文的女伶艺名,她不但戏演得出色,而且把优种柚从岭南引植闽南,种得相当好,因“其色白味清香,风韵耐人”而得名,又因历代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而成为闽南著名水果。这种文旦柚粒大、皮薄、肉白、汁多,酸甜适口。在福建,文旦柚也叫做“文旦抛”,据古籍记载,福州人看到柚子“果实重大,几欲脱树”,故谓之“抛”。

  当年,从闽南引进台湾岛的文旦柚也有一段传奇色彩的史话:清代雍正初年,台南郑杨庄庄民黄灌从闽南引进文旦柚,最初仅作为田园点缀,道光三十年,麻豆街居民郭药,用两斗米换了六棵柚苗,携回麻豆庄郭氏祖厝庭园栽种。若干年后,开花结果,令人喜爱,剥皮食之,美不胜收,于是乡邻族亲纷纷引种增植,几乎家家栽种。数十年后,麻豆文旦柚竟香飘清廷。日寇侵台后,特定将文旦柚,全部送往日本进贡天皇。据台湾的文献记载,台湾花莲的“鹤岗文旦柚”也是清朝康熙年间的1701年从闽南的长泰传过去的。所以说,海峡两岸柚子同一宗,台湾文旦柚的“祖居地”就在对岸的闽南。
  闽台文旦柚,历来在东南亚各国侨胞中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人们不但把它视为保健果品,而且把它当成思乡念祖的地方风物。每年入秋以后,正是柚子大量登市之时,漫步闽台街市,随处可见一颗颗柚子被码成一堆堆小山似的,芳香四溢。每年中秋节,在闽南、台湾,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来柚子和月饼,摆放一起供奉“月娘妈”(月亮)。重阳节这天,当地有进补食俗,人们吃了用人参或“十全大补”之类补药炖煮的鱼肉过后,想解油腻又怕冲淡了营养成分,一般不泡饮工夫茶,最理想的选择便是买来柚子解腻助消化。民间加工的“柚皮糖”更是风味独特,吃起来酥脆香甜,十分爽口。台湾、闽南民间还习惯泡饮一种独特的“午时茶”(也叫“柚茶”),它是上年秋季,选用闽台特产的“文旦柚”在顶端剖开个盖,然后挤压进乌龙茶,再缝制好挂在屋檐下任其自然风干,等到隔年再取出泡饮。要挑选好吃的柚子,也要有一点经验,比较沉重,果形匀称,表皮毛孔细且光滑的柚子是上品。刚采下来的柚子,口味还不是最好,如果在室内放置10天左右,让水分蒸散(俗称释水),可以提高柚子的甜度。
  闽台民间的“柚子宴”更是风靡海内外。在闽台柚子产地,每逢秋冬季节,旅外游子回故里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时,柚乡的亲友有的会举办这种独领风骚的“柚子宴”,庆贺游子归来,合家团圆,故亦取谐音谓之“游子宴”。柚子宴独特奇趣,宴席上点的是“柚灯”,摆的是“柚碗”,喝的是“柚茶”,吃的是“柚肉”,尝的是“柚皮糖”等蜜饯。“柚灯”就地取材而制,独特奇巧,令人耳目一新,制作方法说难不难,先是从柚子的顶端用小刀割出个小圆盖,然后挖出果肉,装上灯油并在蒂部挖一小孔,装上芯即可点燃。柚灯点燃后偶尔会燃及柚皮,发出“噼噼啪啪”声响和一股浓郁殊香,给宴席增添无穷乐趣,这也意味着亲友将在异域他邦发迹、声誉留芳。“柚子宴”上吃的柚子,也是精挑细选的,特别清爽可口,又有观赏价值,一个个滚圆滑溜,犹如大皮球,煞是可爱。柚子宴上通常还摆有柚皮糕、柚皮饼、柚皮条等食品,这些是用柚皮刮掉表皮后留下皮层,配上蜂蜜、砂糖、糯米粉等配料精制的。有的甚至戴上“柚皮帽”,原来当地人剥柚子的皮有一定规矩和技巧的,首先得切掉柚子的果头的一层皮,然后用手指慢慢剥开粘附在柚肉的柚皮,取出果肉后,那偌大的黄绿色的柚子皮就成了“柚帽”,小孩子将它戴在头上满头果香,既舒服又有趣。在台湾民间,为增节庆气氛,常举办剥柚子比赛、吃柚子比赛等活动。
  柚子味美,游子心诚,柚乡的人情更纯朴更可爱,有的人家把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昵称“文旦柚”,既文雅幽默,又不乏乡土气息,而且是对“文旦柚”最好的赞誉。有的谜家还制作了不少形象有趣的柚子谜,如:“黄皮做面子,白布当里子,包着好梳子,掀布接游子。”尝柚、赏柚、玩柚,人们可在这柚子当中体味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千变万化,给精神、物质带来双重享受。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11月20日 第五版)

 

 

 

  • 标签:节日 社会 风土人情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