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转帖)高三:可以怀念,但不值得赞美
[ 2012/6/26 16:15:00 | By: 瓜哥 ]
 

高三:可以怀念,但不值得赞美

————以语文科目为例,兼谈我对高考的看法

 

 

去年11月初,高三的期中考试结束后,百度的东莞中学贴吧里出现了一篇帖子,标题很刺激莞中人的眼球:是什么抹走了东莞中学的人文主义色彩。发帖人是东莞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内容是抱怨学校对高三年级的管理缺少人性化,例如有时考试后不给放假,周末被挤占,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甚至因为身体原因请假也不被老师批准,作业量太大等等,并对这间以人性化管理著称的学校提出质疑。撇开其中一部分的情绪化措辞,以及一时无法考证的个别具体事例,作为这一届的高三任课老师,我知道这里面说的大部分是实情,所以我把它用长文字微博转发,转发的理由是:

即便这篇文章不是百分之百客观,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事实上,在主要的观点倾向上,我是站在这篇文章作者的一边的。主事者可以说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可以说社会就是如此学校很无奈,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无视最基本的价值之所在。

但是,在我的微博上,原帖帖主受到了转发者和评论者(大部分是莞中校友)的比较普遍的反对。反对者认为高三是人生必经的一段宝贵经历,所以要么嘲笑帖主太娇气,要么以过来人的身份劝诫帖主要学会经受磨炼,有人甚至怀疑帖主所述情况的真实性。当然,这位高三的小朋友因为自己的幼稚软弱而质疑母校,伤害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感情,这可能是遭致反对的更重要的原因。

因为微博字数的限制,也因为我对这个问题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思考还不够全面,更因为我不想让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影响我的正在高三煎熬的学生,我当时没有在微博上充分对此加以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无话可说,今年5月份,在孩子们高考后才能拿到的毕业纪念册上,我给高三4班写了这样一段毕业寄语:

教了你们两年语文,我一直有点担心:我是否没有教会你们汲汲进取,反而把你们教得安于现状?我是否没有教会你们适应环境,反而把你们教得愤世嫉俗?我是否没有教会你们从善如流,反而把你们教得固执己见?……好在我相信生活的智慧绝对不止一种,成功的含义也丰富多样,我也许没有教会你们别的老师所能教会的,但你们也一定从我的课上得到了别的老师给不了的,这已经足够使我心安理得。4班的孩子们个性鲜明,我喜欢!祝你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和喜悦!

又:严禁在告别了高三之后回头美化和歌颂高三(歌颂师生或同学情谊者除外),严禁对吐槽高三的师弟师妹们表示鄙视,违者……不可以说我是你的语文老师。

是的,这就是我对高三的基本评价:可以怀念,但不值得赞美。现在,2012年高考已经结束,我有时间而且可以不用太多顾忌地来谈谈这个问题了。

 

 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下,事实上高三教育教学的几乎所有手段,都是为让学生在高考中尽量获取高分这个唯一的目的服务,所以我们谈论高三的意义,绕不开对高考的评价,不破除对高考神话的崇拜,就无法解救自己。

从历史的高度看,高考确实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正面意义。数万年来,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对有利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和机会,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夺。在最初茹毛饮血的丛林时代,体型与体力上的差异决定了生存的质量。而随着文明的进步,暴力不再那么赤裸裸地登台献艺,走上前台的是以暴力和已经累积起来的财富为后盾的族群势力,所以门第出身一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但这种制度显然缺乏公平,引起社会底层的强烈反弹,我国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就曾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现实,最后被隋唐的科举取仕制度取而代之。科举考试打破了身体长相、门第出身的界限,把所有人放在智力水平和知识技能的标准之下进行选拔,不仅表现出对知识的高度尊重,更体现了对公平的努力追求。考试的发明,无疑是顺应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

事实上,人们对高考的肯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着眼于它的公平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政治原因,高考一度中断,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国欢呼声一片,数以十万计的知识青年为之热泪盈眶,尤其政治出身不好的年轻人重新看到了人生曙光,也是因为它以一种公平替代了当时的唯成分论。今天虽然不再对人进行政治成分的划分,但家庭条件必然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所以时不时仍然能听到有人感慨:如果没有高考,我现在还在山上放牛砍柴!有些中学还悬挂这样的标语:没有高考,你拿什么去拼过富二代!高考,迎合了人们尤其是普罗大众的公平诉求,在价值混乱的今天,在社会公平日渐稀缺的今天,更是容易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青眼有加,甚至顶礼膜拜。

但是,且慢。无论站在更宏观或者更微观的角度看,我们都有理由说,高考的公平其实是一种低水准的公平。任何一次考试,由于考生状态、题目难度、评卷过程都有不确定性,考试结果也必然有一定的偶然性,将学生高中三年甚至中学六年的学业水平,仅仅用一次考试来检测,能否得到最真实的结果?结果不真实,公平必然大打折扣。也许有人会说,大部分考生的基本水平还是能得到真实反映的,但是,即使如此,另外那少部分考生呢?他们就应该成为高考这个圣坛的祭品吗?罔顾少数人权利的公平,难道不值得重新打量和审视吗?

撇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论,作为高中一线语文教师,以语文这门学科为例,我对高考的不合理性感受更为深刻的是以下几点:

一、考察内容过于片面。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按照国家教育部20024月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如果有更新版的请告知),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个方面,其中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包括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自主选择恰当的课题,制订研究计划,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并展示和交流等,不但这些学习内容和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付之阙如,大多数高考试卷(包括广东卷),考察内容都比较片面单一。有些字音、病句类题目不仅远离日常生活,也远离绝大多数人正常的阅读和思维需要;阅读类(包括文言文和古典诗词)题目则经常脱离真正的阅读和鉴赏趣味,变成了寻章索句式的死抠;写作……我暂且不评价高考的作文要求,但任何一个高三语老师都知道,考场作文的训练是最让学生痛不欲生的一项内容。如果都是写作能力低下的学生痛不欲生也就罢了,问题在于,对考场作文感到最痛苦的,倒往往是平时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一高二的非命题练笔当中能写出很漂亮的文字的孩子。事实上,只要不是写作文,有很多孩子都能写出很不错的文字,去看看孩子们的QQ空间之类吧,或去看看学生自办的校园刊物吧,相比之下,99%的考场作文根本就不是写给人类读的。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试卷上无法体现,试卷的题目则经常对考生百般刁难,这种考试的科学性能否经得起论证?

二、考试条件过于严苛。以2012年广东语文卷为例,整份试卷连作文在内共24个小题,全卷阅读文字量(含题干和阅读材料)在8500字以上,包括一首古诗、一篇600多字的文言文、一篇1400多字的社科论述文、两篇1500字左右的散文和人物通讯(二选一),学生答题的文字量据保守估计在1500字左右。如此庞大艰巨的任务,必须在规定的150分钟内完成,这意味着什么?据我每次监考语文(包括各种轮考、联考、统考、模拟考和正式高考)的观察,学生普遍完成得很仓促。语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本身应该是一种主观性和开放性很强的思维活动,但在如此严苛的时间条件下,却不得不像做物理或数学题一样逻辑严密、步骤清晰,根本违背了学科的思维规律。最不近人情的是,在完成了若干基础知识题,以及对上述各种文休的阅读、理解、鉴赏和分析,脑力体力已经承受了巨大消耗的情况下,学生还要在通常只剩下4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这个条件有多苛刻也许难以量化,我只想请每一位高三语老师,或者命题者们本人扪心自问:要认真地完成这样一份试卷,150分钟的时间到底意味着什么?面对一个一个多小时前才看到的作文题(往往还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在4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或者我们自己来试试?

三、评价标准过于机械。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这决定了它必须有一套易于操作的高效的评价标准,否则何以服众。然而,文科类学科没有公式定理,文科类问题的答案也不可能是一个清晰坚硬的数值,对于诗词文章的理解固然不能任意发挥,但应该有一个比较大的合理范围,考试的评分标准也应该有一个比较大的宽容度,如果答案过于标准化、程式化,必然会招致削足适履、刻舟求剑之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语文考试,要着重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还要注意检查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考试方式要多样化,避免片面追求客观化、标准化的倾向,要有利于学生独创精神的发挥。要讲究主观性试题命题和阅卷的科学性。不出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不要求学生死记词语解释。但事实是,有些阅读理解类的题目,明明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问题,评分标准却偏偏给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答案,标准到甚至答案里的每一个短语都被赋予了1分的分值。命题者不是选文作者肚子里的蛔虫,将对原文的理解标准规定得如此细致的底气何来?考生也不是命题者肚子里的蛔虫,他们又如何能做到与命题者的理解分毫不差?网上有一些段子,讥笑语老师将课文作者丝毫没有想到的意思分析得煞有介事,流传甚广。这些段子固然有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的成分,但并非没有一点道理。语老师也多少碰到过这样的尴尬:在讲评往届的高考试卷时,对于有的官方答案感到难以完全认同,或者至少不应该作为一个标准要求必须答到,可是鉴于高考的所谓权威性,又不便在学生面前轻易否定它,于是只好违心地向答案靠拢”……这种教育本身的危害留待下文论述,但评分标准的机械性影响和损害了考试选拔的公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评卷过程过于随意。笔者没有参加过高考阅卷,看上去并没有资格对高考的阅卷品头论足,但笔者总算参加过无数次高三平时的各级统考联考阅卷,而且媒体和参加过高考阅卷的同事也多少传递了一些相关信息。如果高考阅卷的师资水平、环境条件、时间要求、报酬待遇等各方面,与平时的各级统考联考阅卷并没有什么很了不起的区别的话,那么高考阅卷过程也没有什么难以想象的神秘之处。以广东省高考为例,今年广东省考生约69.2万人,语文阅卷组人数计划1400人(其中作文阅卷组700人),实际到位人数1273人。据今年参加改卷的老师介绍,语文阅卷时间是从61319日共7天,每天工作6小时(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另外总共加班4小时,刨掉每天至少半小时的休息、喝水、上厕所等时间,改完全部69万份试卷,共花费约42.5个小时。我们现在可以计算一下,每篇作文要经过两评,并且其中的36%因为两评差值太大,还经过了第三评,实际评分作文数量约160万篇(次)。600多人(语文阅卷组实际人数不详,据闻最后两天增调了人手)在42个多小时内改完约160万篇(次)作文,平时每篇(次)作文在阅卷者眼帘中停留的时间绝对不到1分钟!至于有些快刀手究竟能快到什么程度,隔行如隔山,我心里完全有数,但不足为外人道。也许并不是任何一篇考场作文都需要花1分钟才能读完并打出一个公正的分数,但每年有多少篇考场作文在1分钟之内被草菅,恐怕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作文总算还有两评三评,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误评率,其他题型只有一评,阅读理解、语言运用等题目都是主观性较大的题型,无论阅卷者在紧张、疲倦、厌烦或者漠然的状态下,打下一个怎么不靠谱的分数,该题都永世没有翻身之日。据参加阅卷的老师介绍,仅仅就文学类阅读这一题(包括3个小题),有的阅卷者一天能改1000份甚至1500份之多!而且,高考阅卷工作被计入阅卷者的继续教育学时,最后以个人的完成总数评出优秀评卷员,将来评职称时可以加分。在这种逼迫或诱惑之下,阅卷者的心态如何,判断力如何,责任心如何……都无法预测,也完全缺乏监控。高考是一考定终身的游戏,考生为之奋斗三年,尤其高三这一年付出了物质、身体和精神上多重的巨大代价,如果在阅卷环节缺乏足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制度保证,高考岂止是不公平,简直称得上是谋财害命!

试想一下,如果一场考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这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那它的公平还剩下多少含金量呢?曾经可能是世界上最公平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到明清两代,其内容的迂腐与形式的机械都发展到了极致,它所引导的价值观更是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其荒谬与腐朽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最后在1905年被废除。这表明缺乏合理内核的形式上的公平,只不过是一种抓阄、掷骰子的公平,没有真正的价值。而我们如果在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岂止公平,连高考在人们心目中的基本价值都会更加模糊!看看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的各种乱象吧,你还对我们的孩子在大学能受到怎样的人文和技术教育抱太高期望吗?收入高、福利好的事业单位或国企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年轻人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学生一毕业只好千军万马去挤公务员考试这根独木桥,你还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终身的工作保障或辉煌前途吗?富二代、官二代们早早就被父母送到国外上学,他们根本不需要高考也能得到父母早就为他们准备好的一切,高考还能像把上一代人从放牛的山坡领到城里一样,把这一代人送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吗?醒醒吧,高考只是一场考试而已,它没有那么神圣,值得考生的父母在考前一晚毒死一池的无辜青蛙,值得考生的父母站在考场外的马路上越俎代庖地指挥交通,值得考生的亲属残忍地剥夺孩子与即将去世的父母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

 

 同样,高考也不值得让孩子们经受像我们这样的高三的摧残。

我说的像我们这样的高三,不是指哪一所中学的高三,也不是指哪一省哪一市的高三,它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高三。我说的摧残,也并非用了任何比喻类修辞手法,而是对事实的纯客观描述。

回到本文最初的话题,当那位高三的孩子抱怨学校对高三学生的管理有失人文主义色彩时,引来了已经毕业的校友们的指责或劝诫。如果要说高三一定有什么价值,我承认,校友们所说的有部分道理:例如高三让我们学会自律,学会自己分配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高三是一种精神上的磨练,它让我们学会战胜自己,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去奋斗;例如高三可以提高我们的抗挫折、抗打击能力,为今后的人生奠定基础;例如高三使全班同学在共同的追求中互相关心互相激励,让我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收获到友谊的慰藉;例如高三还让我们学会调节情绪,与同窗好友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经历将是人生中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高三老师,我也经常从教学工作中得到乐趣,为了孩子们对目标的执着而感动,为了孩子们对老师纯真的感情而欣慰,为了孩子们在考试中得到的好看的分数而喜悦……但是,当我意识到高考本身无法消解的荒谬像一座无情的冰山矗立在我们面前时,上述任何温暖、慰藉、感动、喜悦都无法使我释怀。东莞中学高三毕业典礼的主题是:怀念,从今天开始。我想,我们对高三的情感,应该也仅仅止于怀念,而不是赞美。相反,高三至少有四宗罪应该被加以控诉,而有些对高三的美化与歌颂,正是在这种罪恶浇灌之下开出的奇葩。

一宗罪:高耗低效的重复性劳动,浪费生命。

按照中国内地的学制,高中一共三年,从理论上说,这三年在学习层次上是递进的关系,但事实上,高中的第三年根本就是停顿的一年,因为这整整一年都只拿来做一件事情:复习,即把高一高二学过的知识从头来过一遍。如果真正是把知识巩固一遍,把能力提高一点,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积极意义,但悲哀的是,这种复习纯粹只为应试而生,换言之,这一年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的能力或者技巧。高中一共才三年,我不知道前两年学的是怎样内容艰深、意义非凡的知识,以至于过后要用一整年的时间来复习;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思想和怎样的教学设计,让每个学科的老师在这一整年当中,只围绕一张结构多年不变、闭着眼睛都知道哪一题是干什么的试卷来上课。如果说中学教师的生命就是拿来浪费的,我可以没有怨言,但高三的孩子正是十七八岁的黄金年龄,正处于人生中生命最活泼、好奇心最强、自我意识刚刚苏醒、创造力刚刚萌发的阶段,每一个心理学家都可以告诉我们,健康的人生在这个阶段最需要什么,以及最应该做什么,但是像我们这样的高三,到底给了他们什么?以及让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多少孩子到了高三,不得不收起自己心爱的书本、吉它或足球,不得不暂别温暖的家庭周末聚会,不得不离开令自己如鱼得水的社团,来投身到这整整一年的单调、枯燥、乏味、磨人的复习中。我不想鼓吹应该让孩子们这一年去自由的阅读、辩论、运动、旅行,那样的理想太过于丰满,与我们伟大的国情太不相符,但仅仅是为了应付一场堪称粗暴无理的考试,他们就不得不在自己十八岁这一年做那些数之不尽、叠起来能与自己的身高相等的练习与试卷,这样的现实又是何其的形销骨立?

在文学作品中,十八岁常常被憧憬、推崇和赞美到极致,但现实中孩子们的十八岁成人礼却与荒诞无趣的高考誓师如影随形。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年就这样被践踏被浪费,这是高三的第一宗罪。

二宗罪:高压高强度的学习生活,戕害身心。

高三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假期少了,考试多了。本文开头那位高三的同学抱怨的主要是这一点,而这种抱怨之所以受到校友们的比较普遍的责怪,是因为东莞中学的高三即使平时每周只放假半天,每个月只放一次大周末(周六上午放学),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中学当中,也已经算是相当宽松的了。它的宽松还表现在,每天下午5点之前就放学,学生可以去操场运动或自由外出;暑假(高二)只补课二十天,国庆至少有三天假,寒假至少有十天假,等等。但是,这种宽松只是相对而言,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每一天高三学生的作息时间,心情仍然很难轻松:

早上6:00多一点起床(超过6:30起床就要把早餐带到教室利用课间时间吃了),7:00之前进教室早读,中午12:00放学。上午共包括近一个小时的早读加五节课;

下午14:25进教室,16:55放学,通常包括两节课加一堂自习或测验;

晚上18:50进教室晚读,走读生21:30放学,住宿生22:20放学,一共两个半或三个半小时的晚修。

绝大多数学生在校住宿,从理论上说,他们一天的学习时间约11个小时,晚间睡眠时间约7小时。实际上很多孩子中午、下午放学后会在教室做作业,很迟才吃饭,而鉴于集体生活的特点,23:00之前入睡的可能性非常之小,所以上述两个数字还要相应的增大或缩小。这是东莞中学的高三作息时间,如果是管理更不人性化的中学(这样的学校并不少),这两个数字就可能变得不敢想象了。

不需要咨询医生我们也可以知道,这种生活作息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也非常不健康不科学,更不要说青少年了。也许有人会说,高三的孩子们不是照样高高大大,蹦蹦跳跳?别人看上去是这样,但是,作为经常能近距离观察他们的高三任课老师,我早上看到的是他们蓬乱的头发,苍白的倦容,早读无精打采,下课铃一响就在课桌上趴倒一大片;当学生来我身边问问题时,我看到的没有血色的修长的手指(无论男女),闻到的不仅是身上的汗臭,有时还有很重的口臭;每逢季节转换之时,感冒发烧的学生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高三教室与高一高二最大的不同,不是黑板上密密麻麻的作业,不是课桌和过道上堆积如山的书本,而是桌上桌下琳琅满目的营养品、保健品和药品。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旁人并不关心,但孩子的父母很揪心!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到了高三,它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体力劳动,孩子们被迫和同龄人拼时间,拼体力,身心受到极大戕害。

请不要说No pain no gain,这种付出换来的并不全是真正的知识和能力;也不要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使高考真的重要到决定一生的前途,这种所谓的竞争压力也被人为地夸大了若干倍,它就是纯粹的施虐与受虐。例如,近年高考基本上是各省自主命题,考生都是在省内竞争,既然如此,在周末与寒暑假补课这个问题上,在一省范围内,各校高三全部补课与全部不补课,意义完全没有区别,如果真正要关心和爱护下一代,补课完全可以由省一级政府部门统一发文禁止,但2011年暑假,广东省教育厅居然通知全省高二年级提前上课,理由是高三放假比其他年级早一个月——请问,一个如此狠心把自己的下一代往死里整的时代,是一个怎样令人心寒的时代?

三宗罪:打压独立思考,扼杀个性,矮化人格。

我是语老师,不敢对理科科目妄加揣测,仅仅就我中学时代的学习体验来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部分地理知识,可能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和唯一性。例如一道几何证明题如果做对了,不用别人来打红对勾,自己就有一种大便畅通的快感(引用王小波语,顺带向这位先贤致敬);如果不会做,也不用等别人来打个大叉叉,自己就做不下去,蒙也知道肯定蒙不对。而很多文科科目——不仅语文,也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和所谓的政治”——则不同,有时候它们并没有唯一正确的角度和结论,甚至真正在文科领域有创见的人,恰恰就是与大多数人不走在同一条思维的道上的人。但是,鉴于前文所述,高三教育教学的几乎所有手段,都是为让学生在高考中尽量获取高分这个唯一的目的服务,而我们的考试评价标准又是如此简单粗暴,所以对于有个性的学生来说,高三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其实高一高二或整个中国教育都是如此,只不过高三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已。

在高三整整一年的语文复习中,同学们听老师讲得最多的一个短语,可能就是答题规范。当老师说要看清楚问题是怎么问的再回答时,当老师说表达观点要学会分条陈述时,答题规范本身并不是一个坏东西,但如果它进而演变成了固定题型的某种固定答题格式,演变成了根据分值来揣摩答案的多少,甚至演变成了不管对不对,多写两条反正不会扣分的规则时,就很难说这是在授人以渔而不是在教人投机取巧了。可悲的是,包括笔者在内的高三语老师,很少不这么干的。无论主观性多么强的问题,无论看上去多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我们都只能教学生小心翼翼按照答题规范作答,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某次多校联考后,我负责改一个分值4分、也只有4点答案的题目,有一个考生居然整整答了12点之多!如果不是考试而是正常情况下的思考,难道这个孩子会认为这12点都是正确的或必须的吗?他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出于一种投机的心理:12点答案里头总能撞到评分标准所需要的那4点。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因为有这样的高考,我们的高三不在是教孩子真正思考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是在教他们如何揣摩圣意以自保!至于因为评分标准的刻板、专横,学生不可能答到,可是老师却不得不违心地为它辩护,使学生想迎合都找不到方向的情形,就更加不堪入目了。

更严重的情况出现在高三作文教学当中。圈外人可能无法想象,为了得更多一点分数,或者为了不至于得太低的分数,高三的作文训练已经变态到了什么程度。因为记叙或抒情性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套路,不容易教也不容易写,而且阅卷者大多也没有那份耐心去品味分析,就建议甚至要求孩子都写议论文;因为教学的操作方便,更因为阅卷评分的极端粗暴,在议论文写作的训练中普遍推广模式化结构,甚至连第几行第几段必须点题都作了规定,或者让学生背优秀作文的开头结尾;因为议论文需要事例论据,限于客观现实中学生又缺乏生活和阅读积累,就给孩子们大量的所谓作文素材去死记硬背,导致网上流传屈原每年都要跳几次江”“司马迁每年都要被宫几次刑的笑话;因为嫌孩子们单纯幼稚,就基本禁止他们涉及政治或早恋题材,更不要说出格的观点了……至于面对材料作文,有时候就老师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学生的要求只有一点:无论读这则材料你想到了什么,只挑材料当中最明显最正面的部分来立意,因为判定偏题离题的标准老师之间也有很大分歧,怎么敢让学生去冒险?一言以蔽之:高三作文训练,除了其中少量合理成份,基本上教的就是一种高度僵化的写作(如果这也叫写作的话),所有个性化的情感、观点和表达风格都受到无情的否定和打压。我就是对学生这么说的:你的作文不是写给自己读的,也不是写给你希望读到它的人读的,它只写给一个人读——高考阅卷时改到你作文的那个老师!而且你无法预知他的胖瘦美丑,也无法预知他的喜好品位,更无法预知他读到你这篇作文时是神清气爽的早晨还是昏昏欲睡的下午,所以你必须也只需要保证一件事情,就是你写出来的这800字,要让任何人在任何状态下的一分钟以内,都能读明白你在说什么以及是怎么说的!

有多少高三学子在训练考场作文时感到茫然无告?又有多少高三语老师在教考场作文时感到悲愤无奈?但是我们都选择了沉默。经过这种教育的洗礼,一代又一代人有意或无意放弃了独立人格,主动或被迫学会了曲意逢迎,做学生时迎合老师和考试标准答案,长大了迎合领导和社会主流意识,更有甚者,符合了标准之后反过来嘲笑和打击那些还没有驯服的后来者。正如鲁迅所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四宗罪:过于关注考试分数和排名,扭曲价值观。

在一个人全部的学生生涯中,没有哪一年像高三这样,要经历这么多场考试,而且几乎每场考试必排名次。这些考试和名次不仅给孩子们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向他们灌输了这样一种人生价值观:只有考试成绩好,你才有价值,你才是成功者,你才会受到尊重。

谁都知道,人的价值是多元的,生活的智慧绝对不止一种,成功的含义也丰富多样。正如同学们写作文时经常引用的罗素的话: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我今年所教的这两个班,论成绩排名,在全年级是比较靠后的,但这些性格各异的孩子各有其可爱之处:有的聪明灵活,反应特别快;有的忠厚老实,憨态可掬;有的富有领袖气质,热心为集体服务;有的开朗、阳光,每天给同学老师带来很多欢乐;有的爱读书爱思考,会跟老师讨论一些很有深度的问题;有的虽然成绩不好,但默默地勤奋用功,令人肃然起敬……教高三于我是一件痛苦而无趣的事情,只有跟这些孩子相处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工作的一点意义。而高三的残酷就在于,衡量他们的尺子只有一把:考试成绩。东莞中学已经算是很包容了,很少因为考试成绩而对学生区别对待,但摆在面前的高考的压力,以及一次又一次考试本身,无法不给学生的心灵造成阴影,更何况有的学校还会采取按考试成绩排座位等极端做法,更加明白无误地向学生宣示:成绩不好的人不应受到尊重。难道我关注的仅仅是孩子们在学校快不快乐吗?不,成绩的好坏大致与高考的结果相关,高考的结果可能与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相关,我关注的是高三(甚至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对孩子们造成的价值观的扭曲:成绩不好的孩子习惯于被否定被边缘化,一直找不到自信,将来是否会妄自菲薄,从而没有勇气追求人生的快乐,肯定人生的意义;成绩好的天之骄子们习惯了养尊处优,将来是否会自命不凡,不尊重甚至歧视社会底层的人士,而显得妄自尊大、面目可憎!我宁愿我是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但社会的不和谐,族群的撕裂,真的与我们的这种教育现状毫不相关吗?

所以,请不要赞美高三,无论以何种名义。我知道很多老师把高三看作自己的事业,为这一年倾注了很多心血,我知道很多同学在高三有过一段丰富的心路历程,这一年在他们心中非常宝贵,我知道大部分赞美是真诚的,我尊重所有人对自己所经历过的那段岁月的感情,我也像许多人一样怀念高三和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但是,高三不但缺乏真正的意义,而且对一代又一代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是一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戕害,甚至对民族性格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任何赞美都会掩盖高三的罪恶(我也想找一个更轻一点的词,但一时欠奉),使我们怠于痛苦但有价值的思索,而宁愿在巨大的惯性之下盲目地旋转,直到被巨大的离心力惊出一身冷汗。

 

 为了表明我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批判者,我还想努力阐述一下我对于我理想中高考、高三的设想和展望,顺便回答那些可能会出现的对我的以下质疑: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你的批判有意思吗?你就知道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对,那你说应该怎么做呢?当然,这个话题已经超出我学识和思考能力的范围太多,我只能勉为其难,略表诚意而已。

横亘在我们面前的现有高考制度是否必不可少,坚不可摧?如果是的话,任何对高三的抱怨和批判当然就没有什么建设性意义,但它真的是吗?

现有高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历史背景:一是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性质单一,二是由国家安排工作的就业制度。高等教育的国有化体制,以及该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极度稀缺,使通过政府行为来统一选拔生源成为一种必要。由国家安排工作的就业制度,又使高等学校的招生与就业变成了合二为一的事情,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因为大学毕业是由国家包分配的,所以高三不仅重要,而且势必形成白热化的竞争。这是高考制度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局部改变,现实已经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无论是高等院校的数量,还是大学招收学生的数量,都比十几二十年前增加了很多倍,二十年前的高校录取率与今天的高校录取率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很容易找到支持数据的事实。同时,除少数特殊院校外(国防、军、警类),大学毕业生都是自主择业。这就造成了新的社会现实:青年人当中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大学学历未必就一定带来收入稳定的工作。

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机已经出现。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设想和展望:

一、高等教育的学制由严进宽出变为宽进严出。既然教育资源正在越来越丰富,教育费用也越来越多地由学生家庭而不是由政府财政承担,那么大学入学的门槛必将更进一步降低,而获取学历学位的难度将适度增加。这个宽进究竟宽到什么程度现在也许还很难说,但即使只是改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吧,至少机会更多一些,而且更公平一些,高三的压力和负担也会得到明显减轻。

二、高等教育的性质由职业教育变为学历教育。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了职业,这个观念将逐步改变,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到学历教育的路子上来。学历教育的意思是,你受到了相应层次的教育并得到证明,用人企业或政府机关可以依此选择所需要的人才,但没有义务包揽;大学毕业生可以据此去应聘工作,但也可以选择暂时不工作(这一点在今天我们也许还难以想象)。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想象一下大学四六级考试或TOEFL(托福)、IELTS(雅思)考试就不难理解——考大学有考得跳楼的,有见过考托福考得跳楼的么?

三、高等教育的主办者由国家为主改为民间团体为主。当我们说取消统一高考,改为以考试与推荐相结合,或者说考试减少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时,最大的反对声音就是,这样会滋生腐败,会产生更大的不公平。这是在我们这个特殊的时期必然会有的疑虑,如果大学完全是国有国营而且还比较稀缺,确实唯有简单粗暴的选拔标准才能达到大家都看得见的公平。但是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来看,腐败滋生于权力,权力意味着对资源的垄断,而权力,正是高等教育的一剂毒药。如果想办出真正高水准的大学,首先要破除高校官本位制。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让权力归权力,学术归学术,在这个方向上,新生的南方科技大学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虽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政府权力,离真正去行政化还有距离,但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治校模式有别有我们现有公办大学的官本位模式,代表了大学真正的发展方向。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应该由政府垄断,如果有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我们可以想象,没有政府的支撑,这些民办高校办出较高水准的欲望势必相当强烈,而高水准的办学水平势必依托高素质的生源,那么,这样的大学自主招生有权力寻租的空间吗?招不来高素质的学生,它岂不要自砸招牌,自绝生路?当大学摆脱了官本位,学术真正受到尊重时,我们司空见惯的权钱交易、人情交易自然就会大大减少。不说欧美,就连以贪腐而闻名的前民国政府,没有全国统一高考也能办出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等一流高校,培养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人才,难道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就真的离不开高考吗?

高考未必是无法撼动的一种权威,就像柏林墙不是永远不会倒塌的铜墙铁壁一样。我知道,有些事情今天说起来感觉像天方夜谭,做起来更是举步维艰,但我们不能没有理想,更不能因为理想看起来很遥远就放弃对现实的批判。换言之,没有对现实的批判,怎么会有变革的动力,没有变革的动力,理想永远都是空中楼阁。相反,面对明显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实,仅仅以我们都无法改变为由而无动于衷甚至为它辩护,那才是最大的不作为。

作为一名普通中学教师,我的设想和展望毫无疑问是肤浅、幼稚的,我并不确定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知道现实何时能得以改变,但是,正如微博上一位评论者所说:既然高考经常抹杀创造力,那我们就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在高考的魔爪所触及不到的地方,去肯定、去守护创造力。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也激励自己去这么做。虽然我对高三、高考持激烈的否定态度,但我非常认真地去应对高三的教学,努力带领学生去做为了高考必须要做的事情。同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问心无愧地在应试技巧与人文素养二者之间追求一种平衡:我告诉孩子们高三要全力以赴复习迎考,但同时也鼓励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我规定同学们在考场作文中不要写什么,但也告诉他们不要丧失自己的趣味和判断;对于个性作文我会告诉他这样写很不安全,但我会给他一个我认为应得的高分;我极力训练规范答题,但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受到冷落或歧视……高考总有一天会变,高三总有一天会变,在它改变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守我们的理想,坚守我们的内心!

 

起稿于2012.6.12,完成于2012.6.24

 
 
  • 标签:高三 怀念 批判 
  •  
    Re:(转帖)高三:可以怀念,但不值得赞美
    [ 2012/7/5 18:24:00 | By: yangxue(游客) ]
     
    yangxue(游客)坚守理想,坚守内心。有志于此,足矣。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