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后记
今天我上的是一堂探索式的语文课,课上主要由学生讲解,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而老师则基本没有表现的机会。今天的课几乎是本课的第一课时,昨天下午导学案才印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晚修前我在班上找了三位同学,明确各小组分工。我只限定了各小组汇报的时间,至于孩子们给大家准备的内容,汇报的形式我一概不过问,所以这节课基本是原生态的。当然,预习过程中我还是给同学们解答了学习中的部分疑难问题。
其实我也有疑问,语文课真应该这样上吗?老师真的应该退出,或者居于幕后吗?按说学案导学,宗旨无非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都学会学习了,老师就乐得轻松了,教学任务也能轻松达成了,但我骨子里还是个传统型老师,总觉得上课不给学生讲点什么,提点些什么,让学生沉默思索些什么,这个课似乎就缺了点什么,是内容上不了层次,或是没给孩子们来点精神引领?常常胡思乱想,是不是我太老了,跟不上时代了?呵呵。
这种课不是我的一贯风格。其实在课上我也想对大家说一声抱歉,这可能是一堂让听课者索然无味的课,有几位老师闷得都快要睡着了。真对不起大家了。
课后,我和李建辉老师交流时,我也把自己的困惑坦承出来。下面是两人对这节课的一些评价和意见,以及我的个人反思。
一.如何保证自学的质量?
展示课只是学习的成果,过程则不见了;而学习能力的落实,只能抓住过程不放,否则容易流于形式。高中的课确实不同于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有形的作业都压得透不过气来,而导学案这种形式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老师讲课前做大量的工作,这种“虚”的作业,弹性限度大,可多可少,可轻可重,学生通常是不予以重视的。应该承认,同学们还是很给我这个老师“面子”的,巡视中我发现大家都做了相当扎实的预习。可如果不是反复和大家讲这是一堂公开课,很多老师会来听,同学们会扎扎实实完成这样的作业?恐怕少有老师有这样的自信吧。所以,我们都认为,语文的预习通常应该放在课内,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堂时间完成,这样方便老师监控,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就广义的学习而言,过程重于结果,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方法习得才是终身受益的真正财富。其实,我个人的意见,这种不见成果的课也许更有价值,也更见一个老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可惜的是,这种课以思维训练为主,辅以学习习惯养成,一定很沉闷,基本没法听,只能看。
二.展示什么?
文言文教学当然离不开落实字词,但脱离了文本的字词教学没有多少意义。我们一直强调语境,脱离了具体语境,记得越多,遗忘得也越多。本节课第一小组学生在文言知识落实尤其是字词理解中,就犯了这种错误,他们举的不少例子我作为老师都没有见过,遑论学生?他们做了词典的“搬运工”,很辛苦,但这种工作价值不大。作为老师,我应该及时指出,提醒大家今后要注意学习方法的科学性。学习任务本来就很重了,还要做这种无用功,的确会浪费时间,打击大家自学的积极性。
由于有小黑板,展示多了一些便利,因此,纯知识的呈现,即学习成果的展示其实是最容易想到的,这种展示也有意义,但围绕这个做文章意义并不大,完全可以交由大家下去后“围观”,只需要对重点或难点作提示就够了。李老师认为,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感悟,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许是更值得拿出来交流的东西,比如第一小组同学对词义推理判断的方法的领悟,第三小组同学对翻译原则和技巧的理解及如何运用的体会,以及为什么要找这几个例子等,这些都是应该或者必须在班上作些深入的探讨的。由于它们超越了简单的陈述性知识,上升到了学习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即思维方法的层面,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点难点,因而这种展示和交流针对性更强,更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也更能激发教学的火花。可惜的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这个问题都缺乏足够的敏感和重视,使得课堂激情与波澜不充分。
三.老师到哪里去了?
学案导学课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错,但老师也是学习的主导,同样不能缺位。这个主导者的定位,既体现在学习过程、课堂流程的组织上,也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敏锐发现和及时反馈上,当然还体现在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对个别差异的照顾,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顺势引导上。
具体到本节课,课堂当然看得出是原生态的,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也犯了不少知识性错误,这正好是老师发挥主导者作用的切入点,正好可以看出一个老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机智和育人智慧。比如第二小组有同学讲“立之”是动词的使动,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思考,学生为什么会错,是知识有缺陷还是能力不到位,他的思维为什么会出现偏差,他的这种理解有无可取之处,如何讲才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同样是这个小组的同学,他把“犹…况…乎”也理解成了文言句式,底下有同学在窃窃私语,那么,他讲的究竟有没有道理呢,该如何保护他发表独到见解的勇气和不唯书不唯师的质疑精神呢,恐怕都是上课老师应该“深思而慎取”的问题。这样的时候,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了,风格和智慧就开始闪光了。
在交流时,李老师特别强调,老师的态度千万不可粗暴,不可高高在上,自以为宇宙真理在手,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同学们产生挫败感,并丧失学习(至少是语文学习)的热情。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孩子们的认真态度,对他们在学习上的哪怕一点微小进步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要“导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一位老教师发自内心的“谦卑”,对孩子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和平民话语时代一位知识分子诚挚的民主意识,的确让我敬重。
作为一个从教近30年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这个教育理念转型的时代,我的确面临迷惘的困惑,失语的痛苦。今天的尝试是真诚的,肯定有很多缺陷,也请同行及其他各位听课老师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