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问题策略教学之三:梦游天姥吟留别
[ 2014/2/28 17:23:00 | By: 瓜哥 ]
 

问题策略教学之三: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学生的学习过程

1.谢灵运是不是从过政?

2.为什么写天姥山要从瀛洲说起?

3.为什么要借谢灵运来写自己?

4.为什么梦到的景象如此生动具体离奇?

5.借游山来表达什么?

6.为什么梦到的是天姥山?

7.为何要穿谢公屐?

8.最后两句与全文有何关系?

9.仙人代表权,金银阁代表贵,作者想借以表达什么?——神仙究竟代表什么?

10.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来写沿途所见?

11.为什么要以做梦的形式写游天姥?

12.诗题中的“留别”是什么意思?

13.“脉理极细”在诗中如何体现?

14.梦境是不是增加了作者的幻想?

15.这真的是诗人的梦吗?

16.诗人对天姥山真的有感情吗?为何如此钦佩?

17.诗歌是记梦,是游山,为何突然笔锋一转写到“事权贵”?

18.开关两句有什么作用?

19.游山应该是美好的,为何梦中的环境却很恶劣?

20.这个梦境有什么意义?

21.“世间行乐亦如此”的“此”究竟指代什么?

22.最后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23.为什么梦游天姥一趟就可以看破世事?

24.明明梦醒了,但诗人还沉缅于梦中,诗人李白是一个借山水来逃避现实的人吗?

2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6.李白还想不想做这个梦?

27.这首诗明明是愉悦的,为什么后来“不得开心”?

28.李白在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二.教师的引导过程

1、字词疏通工作不应成为诗歌教学的重点,所以在预习过程中老师及时解答,而提问中则尽可能忽略。2、要求大家改进问题,使问题更明确更简洁。3、学会比较选择,发现同一问题的不同提法,比较问题的轻重缓急,并确立三个主要问题的秩序。4、每个文本关注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纲举目张,从根本上理解文本的主旨。)

比如本文,在热烈的讨论后,大家确立的三个问题是:

1.梦境中的神仙究竟代表什么?

2.做梦与现实的关联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最后忽然冒出了这两句?

3.这两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

三.课后总结过程

在老师集中讲解全文主旨后,同学们再回顾自己的提问及小组讨论解答,整理自己的笔记,思考是否对文本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是否产生了新的问题,尤其是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方法上有何领悟与提高,整体意识和推断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四.反思感悟

李白的价值也许就在他的痛苦。在这种权力崇拜的文化背景下,他也无法免俗,他一心想做官,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自视甚高,甚至不愿走寻常路,通过科举考试成名,而是到处结识名人,借名人的光辉照亮自己。虽然他最后如愿以偿,成功地让皇帝知道了自己的大名,但各种史料证明,李白也许并不适合做官,他崇尚自由,率性任意,“天子呼来不上朝”,与刻板严谨的公务员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所以即使有才干,他也未能获得当权者的青睐,谋得一个可以展现才能的平台,甚至最后“赐金放还”,空手而归。这段经历是对他的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奇耻大辱”,以至在东鲁安居后还念念不忘,愤愤不平,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铮铮誓言。但就是这样痛苦的李白,才让我们知道了原来人生还可以有这样的生存状态,“须行即骑访名山”,在权力崇拜的文化体系中还有这样的异类,视个人的人格尊严和心灵自由为生命,原来我们也可以“粪土当年万户侯”。所以我们才说,李白的光辉,不是他的浪漫雄奇,瑰丽奇特,而是他的生命价值观。

本文的学习也许更有价值的是问题策略的改进。问题当然要多,老师越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越高,课堂参与才越投入,这对语文教学,尤其是我校这种层次的学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问题多,也容易让学生精力分散,思考发散而不能聚焦,这样大家都疲于奔命,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问题汇总后的比较选择,也是重要的教学一环。这里会产生真正的思维火花与思维碰撞,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最有价值的地方也许就在此处,“愤悱”,即教学的真问题就在此处。问题策略教学如果不重视这一环节,即是失败,至少是肤浅。本课的学习最后能大体成功,应该得益于此。

 
 
  • 标签:问题 教学 诗歌 欣赏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