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广东高考作文题老师下水作文
[ 2015/6/25 9:52:00 | By: 瓜哥 ]
 

广东高考作文题老师下水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远和近

 

看到这则作文题,我思绪顿时飞扬于天外。

想起了前几年热天,大雨骤降,我赤足飞奔于路上,脚下无数的砂子石块硌得我生疼,身上全是水,仿佛所有的雨都浇注到我一个人身上,我睁不开眼,呼吸困难……但我又是如此兴奋,忘乎所以,一边奔跑一边啸叫放肆,连天地都苍凉。就像回到了童年,奔跑于乡间小道上,那一刻,我抛开了一切束缚,一切身份与礼仪教养,我就是自然之子。

后来,我反复回味,才深深理解了这一幕的深刻意蕴,那就是,我渴望亲近自然,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其实就是一个我们不断远离自然的过程。有了火,有了房子,告别了风餐露宿,茹毛饮血,我们真正进入文明时代;有了卫星无线电,我们从此无需仰望星空;有了风扇空调,我们对酷暑严寒不再畏惧,或者说我们变得更娇弱不堪……所谓用进废退,人类的动物本能的确在不断弱化,而我们的大脑则远非其他物种能比拟。这是骄傲,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我们离自然的确渐行渐远了。

农业时代,我们靠天吃饭,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还在,因此我们的先人对“山光物态弄春晖”,对“草色遥看近却无”,对“花开花谢飞满天”,对“青草池塘处处蛙”还是特别敏感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古人的生活节奏作息规律,也与自然若合一契。但进入工业文明后,我们不再是那么充满无穷未知的好奇懵懂小孩,野心开始膨胀,我们要改天换地,征服自然,岁序颠倒,只要我们愿意。是的,我们真的变成了万物的尺度!

我丝毫无意于厚古薄今,一边享受高科技的成果,一边指责文明对我们人类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粗暴剥夺,我只是希望,让我们的生活更自然一点,让我们在自然面前更谦卑一点。毕竟人来自自然,最终也魂归自然,因此,与自然的关系永远无法割断,为什么我们要如此糟贱这个终身的伴侣呢?

而更重要的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我们可曾驻足停留,仰望星空,静观山水,从自然里体悟生命的真谛?我很喜欢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不光是食物,还有精神和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安慰了多少如苏东坡这样的失意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给了多少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些,恐怕远不是书本和他人的劝告能够做得到的!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让我们稍稍远离高科技,离自然近一点,再近一点吧。

 

 

回归自然

 

人是文化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产物。所谓文化,即是自然的人化,脱离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和文化的产生。然而在人类及人类文化产生以后,人和自然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时至今天,随着信息化技术等的迅猛发展,这一趋势更在加剧,以至众多人们只能通过电视、互联网去感知自然,从中了解全球的天气变化,知悉生物的纲目属种。然而,人们通过现代科技所感知到的,其实只是有关自然的一些知识,并非自然本身。因为,你可以从天气预报得知本地有雨,那雨点却砸不到你的身上;你可以从网上看到一朵鲜花开放的过程,那花香却飘不进你的鼻孔。

然而许多人却满足于借助现代科技感知自然,甚至误以为自己所感知到的就是自然本身。两千多年前的哲人,曾将自然视为宇宙万物运行和个人立身行事的最高法则,诚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今天的人们则普遍视自然为身外之物,对天光云影、鸟语花香多无动于衷,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排除了自然的一席之地。其结果,人们的感官钝化了,缺少了自然的浸润,心态日益浮躁,人性日益偏枯,在一定程度上,人正在变成“机器人”。

出现这种局面,和工业时代以来人们对自然的不正确认识有关。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被打破,自然主要成为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日益朝着功利化的途径发展。除了少数的文人雅士和艺术爱好者,人们已无暇静观云卷云舒,闲看花开花落。自然带给人的审美愉悦和对人性情的陶冶,逐渐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占主流的儒家文化对自然不够亲近,也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孔子曾教导他的孩子伯鱼多读《诗经》,因为可以从中“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而不是让伯鱼更多地走出家门,从大自然中去接触这些草木鸟兽。西汉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代表,他为了专心读书力求上进,曾蛰居楼上,三年不窥园,从中体现出对功名利禄的极端重视和对自然风物的无知拒绝。儒家这种重视书本间接知识而相对忽略通过实践获取真知的思想,无疑对许多国人长期怠慢了自然要负一定责任。

与之相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自然为最高,追求诗意的栖居,对今天远离自然的大众而言,无疑是一剂纠偏的良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人,尤其是那些困居钢铁丛林的城市人,实在有必要摆脱对现代科技过度的依赖这一“文明的偏至”,有意识地回归自然,回到人的本初,以达成人性的全面发展。

 

 
 
  • 标签:老师 下水 作文 高考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