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听刘伊兰老师讲《老王》
[ 2015/10/16 18:41:00 | By: 瓜哥 ]
 

刘伊兰老师讲《老王》

 

《老王》大概是初中语文课本最新的“钉子户”了。似乎从我来附中起,一直扎根在中学课堂,估计还会有继续扎根下去的意思。来附中15年了,光是这一课就听过了好多回,不过,也许是近来记忆太坏了,以前听的完全没有印象了,大脑将它们格式化了,所以今天听刘伊兰老师上这一课,感受特别深刻。

我觉得,这大概算是这一课的一个新的标高了吧。

老师围绕课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展开了这一节课,借助其他背景资料,深挖了“幸运者”和“不幸者”的含义,然后集中精力帮助学生理解“愧怍”一词的深刻含义。许是“心有戚戚焉”,作为一个资深农民工,深深体验到老王落伍于时代和社会的“惶恐”,一个“单干户”和“无业游民”,对他要有活儿干的敏感,和小心翼翼、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我也深以为然。当然,对杨绛先生那种发自内心的谦卑、平和也表示深深的敬意。这才是爱的本义吧,爱,必立足于抛开各种社会等差的真正平等,来自对他人人格与自由的尊重,来自我们内心的善念。老师这一课的确表达了这一深刻的主题,重点与难点都抓得很好。

所谓纲举目张,提一纲则全文精华俱显矣。课文理解其实就应该这样大胆取舍,删繁就简,取一点,将其余交给学生。

当然这个课也有不少问题,比如老师包办似乎太多,比如提问失于轻率等。提一点意见:语文课必当姓语,整节课下来没有读课文,没有语言品味涵咏,一直在问与答之间,将好端端的一篇课文抛在一旁,这样不好。这样一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太远,离他们的情感体验可能更远,没有阅读,学生的情感一定是浮在表面的,因为没有阅读作铺垫作准备,文本不会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如老师抓了一个语言点,老王的一句话“我不是要钱”,并与“我不要钱”进行对比,应该说这个点很好,但由于前期朗读不足,学生对这一句的丰富情感内涵缺乏体验,结果这个亮点没有“闪亮”起来。从课堂表现都可以看出,只有少数同学能够参与,而其他人则当了一节课的旁观者。

一个建议:将老师的点拨提升内容做成“微课”。作为语文课,微课不应当是学习内容的浓缩,而应是课文精彩内容的回放,是对学生精神提升的内容的回放。课堂上有些话学生听过也就过了,不会真正有特别的印记,尤其是那些他们可能还没有想到的内容,或者明于心却无法表述出来的话,做成微课,让学生课后点击复习,自会加深印象。

语文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真正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的阵地,也是我们语老师的真正价值所在。建议老师将课文的情感升华总结写成一篇短文,让学生课后反复聆听体会,必有厚重的收获。

 
 
  • 标签:听课 感想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