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察学习体会
何云华
10月25日,我们海珠区130位老师赴河南观摩学习,了解高考全国卷的难度及备考情况。三天去了三所学校,省实验中学,郑州十一中,河南师大附中,三天时间走马观花,听课与交流都匆匆忙忙,尤其没有和当地学生交流沟通,无法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只能谈点粗浅的感受。
以前就知道,河南是高考大省,参加考试的同学一直高居全国前列,而省内知名高校不多,竞争的惨烈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老师们研究高考深入细致,学生更是学得玩命。学生和家长自觉认同学习的重要性,解决了学习动力的问题,于是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认真笔记、奋笔疾书的情景,不像我们,还要为孩子们学习热情与动力不足而操心,要帮他们“点燃”,推他们前行,这是让我最为感叹的。河南的老师,只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路径的困惑,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与答题技巧,所以,我们看到了老师钻研考点的深度,和知识落实的细而全。
当然,也可能由于本次考察的都是省市重点中学,学生素质本来就极高,所以才不足为怪。深入课堂听课时,几乎全体学生学习态度极佳,上课认真听讲,资料上的作业完成情况也非常好,字迹工整,解答清晰严谨,改错也一丝不苟。对比自己的学生,这素质啊!让我们羡慕得不行。
三天共听了四节课,在省实听了一节论述文考点二“转述性语言辨析解读”,一节文言文基础知识落实课,因交通故障在十一中听了半节小说选读课,在河大附中听了一节诗歌解读课,无一例外都是事先同学们完成相关作业,老师针对考点讲评,同学们自觉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只在十一中看到了同学们互评答案,其他的都是最传统的教学方式。另外,遗憾的是作文指导与讲评课没有听到。
印象深刻的是在省实听焦文韬老师讲“论述文阅读”,他教学的重点是语言转述中的变与不变:不改变原意的是变换角度,同义替换,概括信息,句式转换;改变原意的是词句概念理解差异,改变句间关系,指代内容不一致和添加概念属性。为此,老师以高考选项为例,详细列举了近五年的典型错例,并对其进行类型化,归纳出几种主要错误:绝对化,以偏概全,强加因果,臆断主观,照应错位等。在我看来,转述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概括,既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又是思维能力的检验,当然是这种题材的命题难点,应该说,焦老师的课的确花了相当的精力,有内容有深度,对学生有思维启发。听课时忽发奇想,对正确项设置陷阱,让同学们明确其荒谬种种,也许是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尽管学生不需要成为命题专家,但这种有意识的训练,或许能帮助学生迅速发现选项的问题。
吕雪静老师上的是一节文言文复习课,以2012年课标I卷的高考文段为平台,串联起字词、句式、文化常识等相关知识的复习,非常实在的一节复习课。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基本功都非常扎实,与老师互动有内涵。对比起来,文言文竟然是我校学生的死穴,无语啊!
在十一中只听了十来分钟的课,老师讲的专题应是小说的开头,她归纳了五个方面的答题要领,然后学生做题,通过互评答案,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听课时我顺手翻阅了学生的资料练习,作业量很大,训练多,但他们竟然都能完成,真让我感叹。
在河大附中听张健学老师的古诗鉴赏课,以《闲居》为例,启发学生如何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按照相应的思维模式去探寻答题要领。诗歌鉴赏历来是难点,让学生最为茫然的考试板块,老师不厌其烦,引导学生反复查笔记,寻找对应的人物形象与情感类型,并根据答题模板规范作答。这是一堂比较有内容的复习课,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难题的路径。
听课后,我和几位老师交流时有一个共同的感叹,高考研究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十多年前我们参加全国高考时就是这样一个一个考点进行研究的。确实得承认,他们的高考研究非常实在非常细致。
在三所学校都和同科组老师进行了交流,三所学校的老师主要讲他们的复习安排与做法,我区的老师就自己对新高考的解读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交流,应该说收获还是很多,明确了备考复习的方向与节奏,以及对复习难度深浅的把握。这样一来,今后的教学工作就更有分寸感了。
结合平时的教学,我感觉大家的困惑其实大同小异。一是论述文阅读,河南今年的语文高考,这一块得分也很低,满分9分,全省平均分2.95分,他们老师也很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够,转述变换一下形式就蒙了;仔细研读全国I卷,我觉得可能还有一个逻辑思维不明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取消了逻辑学知识,对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思维还是存在很大影响。二是古诗的阅读理解,学生距离古诗还是太远,无法理解古人的情感内涵与思维方式;按说应该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古诗描绘的自然风物都是北方常见的,学生应该不陌生,另外中原地区的人们对古人的情感与价值观的理解也不应该像广东人存在很大的隔膜,唯一的解释应是学生对诗歌语言与意象的把握还不足,见识得还是太少。至于语用题,现在暂时还有一点不明朗,那是复习进度没跟上,如果全国卷的题型没有大的变化,我们应该很快跟上河南的节奏。
当然大家关心的也有不同,我区老师几乎都问了作文的写作与评价问题,一是因为我区学生的作文审题问题一直较大,二是评卷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点究竟是利于拉开差距还是提升平均分,目前众说纷纭,而河南的老师似乎不太关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作文平均分都46分了!是他们的学生写作都很好?我看不见得,尽管老师也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但学生毕竟还是未成年的孩子,思维能一下子成熟?因为没有看到他们学生的作文,不好说。另外关于选考复习,我以前是只讲一种,不鼓励学生兼顾,反正只有15分,得分也相差不大,选一个“备胎”没有意义,但现在增加到25分,并且小说选考的平均得分要高出一大截,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这个会不会是高考的新动向?我也很困惑,还是准备两种文体都复习,只是有点担心时间不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