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大清究竟亡于什么
[ 2017/2/27 16:44:00 | By: 瓜哥 ]
 

大清究竟亡于什么

 

那天上晚修,把学生的历史书随手拿来翻翻,顺便问了学生一句:大清究竟亡于什么?也许是觉得一个语文老师问一个非专业的问题,纯属多管闲事,当然也可能是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有什么更厉害的大招在后头,谨言慎行为妙,总之,竟没有学生回答。

我耐心告诉同学们,读书重要的不是记住现成的结论,不管是书本上的还是老师硬塞给你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筛选分析,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隐藏在背后的真实面目,得出自己信服的结论。这才是智慧的训练,才是读书的意义。

  我告诉大家一些历史的细节,武昌首义前,主事者或被炸弹炸了,或被衙门逮捕了,群龙无首,起义被迫提前,准备本就很仓促,再加上参与者人数本就很少,这种成功完全侥幸而偶然,连首领黎元洪本人都是“被”起义的,以我们的眼光来看,这种举事本就近于儿戏,且力量实在太单薄,和清政府的北洋军队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更何况之前轰轰烈烈、气势宏大的太平军,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也被血腥镇压了吗,为什么这星星之火,终成了燎原之势呢?所以,这是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大清究竟是亡于什么呢?

我不想抄书,尽管历史书上的相关叙述只有百十来字。课本语焉不详,我觉得这个大概也是历史书为人诟病的一个原因吧,我们只重结论,而不重罗列现象,陈述历史,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甚至发散思维。关于这一点,早有人写过专述,也不是我想表达的重点。我提醒大家关注到课本中的这一行字“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这里才可以发现思维的空间。

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我只读了一丁点,中国社科院马勇教授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包括中大袁伟时老先生的研究,我也只零星地读了一点,似乎他们对武昌首义成功之偶然或必然语焉不详,反不如《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10年报刊风暴》一文直截了当。

1901年清政府启动新政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间办报盛行,《申报》《苏报》《大公报》《神州日报》《民吁日报》等十多份报纸,冲破官府箝制,争取言论自由,激烈而决绝。知识分子以笔为旗,在报刊上抨击时弊,监督官员,要求立宪,甚至公开鼓吹革命。改良和革命的论争,自由和专制的较量,对民众的宪政启蒙,均在报刊上展开。“不推翻此政府,则吾国决亡”,“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以开我民智、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立宪战胜专制”,“革命其可免乎”,“国与朝廷判然为二物”,“灭此尸位素餐冥顽不灵之满族”,“杀身以易民权,流血以购自由”,“君不革命非丈夫”……单看这些标题,可以想见,当年的报刊,以舆论唤醒人心,言论之大胆,思考之深入,风骨之卓绝,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嬗变,影响了历史进程,百年后仍震撼人心。用孙中山的话说,“此次中国推倒满清,固赖军人之力,而人心一致,则由于各报鼓吹之功。”以我之浅见,这才是历史偶然中的必然。

所以,大清之亡,实因对社会舆论包括媒体等宣传工具的忽视,或者说管制无力。迷信手中的枪杆子,却忘了宣传鼓动之下,民智初开,人心思变,风云早已变色。当共和已成全社会共识的时候,专制皇权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入了死胡同。所以,兵再多,也无人愿意逆历史潮流。包括后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都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唾骂,也证明了这一点。

思想工作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谁占领了这块土地,谁就有了真正的话语权,比枪杆子更靠得住的力量,因为它是思想的信仰的力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最后我告诉同学们,留下他们一脸错愕与迷茫。

 

 
 
  • 标签:历史 反思 思想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