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学后记
想起了20年前的一场公案,作家王朔将一大批作家当作靶子猛烈开火,火力之猛火气之大,完全有违中国人信奉的温良恭俭让哲学,“中箭”之人,既有风头正劲的金庸先生,也有早已过世的鲁迅先生,将整个文坛搅得一片浑浊。记得当时对王朔乱咬我尊重的鲁迅先生,我很不满,先生的小说艺术成就很高啊,不至于他说的那样不堪吧。但近来重读《阿Q正传》,我还真读出了一点儿遗憾,的确如王朔所说,思想大于形象,太不像小说了!
比如教材节选的第二、三章“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完全不符合小说特征,没有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情节,尽是些零碎的片段,前后互不关联。
像这样的文章,怎么教?
再三思忖后,我采取了“片段”教学式,即把小说分解成若干个片段,每个片段都按“情节——语言——形象”三步展开,从语言入手,通过赏析点评,重在积累经典语言,领悟文学语言和人物形象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既然没有完整的情节,那就不把它当小说教,索性就当“杂文”来教。
不约而同,两个班同学首先都选中了“调戏小尼姑”这个片段,大概是情节相对还算完整吧。但在语言欣赏时,大家几乎都看中了阿Q的流氓语言“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还有他的动作描写“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再用力的一拧”,不少同学还有会心的一笑。我告诉同学们,这些语言的确刻画出了阿Q的流氓嘴脸,但只关注这些语言,其实说明了我们内心深处也住着一个阿Q,我们也未见得比他高尚多少。选择取决于境界,眼光取决于思想,趣味取决于鉴赏能力,如果我们从艺术品味出发,一定会发现别的语言,琢磨出完全不一样的境界。
终于,有学生问,“九分得意的笑”是什么意思?我反问了一句,你关注了这个不同寻常的表述,很好,但你得学会追问自己,“九分”是针对什么而言的?为什么还缺了“一分”,这“一分”差在哪里? “九分”说明了酒店里的人什么样的心态?最后,如果我们把酒店当成社会的一个缩影,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生存环境?
又有学生问,“勋业”是什么意思?在回答了他的疑问后,我进一步追问,这种大词小用法还有没有其他词体现?大词小用的妙味体现在何处,说明了阿Q怎样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
学完这个片段后,我总结道,关注传神词语,关注形象语言,关注特殊表达,关注意味深长处,我们的语文鉴赏能力才能提高。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以语言为研究学习对象,揣摩如何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阿Q被假洋鬼子打这一片段中,同样的问题还是出现了,他们关注的语言点多而杂,但通常都含义比较明确,比如假洋鬼子的辫子,比如阿Q的骂人和被打后快速忘却,还是少有人关注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一个很普通的动词“等候着”,却能画出深入灵魂而不自知的奴性,举重若轻,不经意间点到穴处,这才是大师手法。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但所学内容极为有限,留下了太多遗憾与不满。语言的感受与学习领悟,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