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1941—1942》
几个月前读了一本书《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1941—1942》。它试图为我们展示飞虎队最为真实的历史面貌,展示他们在战争中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和无畏勇气。当然,飞虎队员并不是完美的英雄,他们也曾犯过错误、参与赌博、趁乱抢掠等活动,这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有血有肉。但瑕不掩瑜,在世界需要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
飞虎队,是我国抗战时期一个响亮的名字。作为一支小规模的空军部队,飞虎队虽然存在时间较短,却在1941-1942年间,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在我国和缅甸对日空战中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战果。正因如此,有关飞虎队的传奇故事深入人心。
《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1941—1942》这本书,却是从学术角度对飞虎队的历史做了论述。说这本书“从学术角度”研究飞虎队历史,是因为书中以二战期间英、美、中、日多方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对比求证,合理分析,力图厘清飞虎队多次空战的真实情况和统计数据,并通过大量的实地访谈,全景式地展现飞虎队的历史面貌,还原飞虎队存续期间的真实生活和战斗细节。
本书作者丹尼尔·福特是一名美国陆军的退伍老兵,曾在越战期间担任战地记者。作为一名作家和军事史学者,他毕生致力于记录和研究20世纪的战争。飞虎队也是他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之一。他客观、严谨的研究态度,在字里行间充分地体现。
书中给出经材料验证得出的统计数字,与飞虎队公开宣称的战果之间,存在很大出入。这使得本书自出版以来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对于这种数据差异,丹尼尔·福特在新版前言中作了相关说明。实际上,作者给出统计数字的减小,摈除了一些误判和夸大的成分,使飞虎队的战果看起来更真实可信,并没有贬损飞虎队的形象、质疑飞虎队员的诚信。通过查阅和对比数以千计的日美英三国的战斗报告,丹尼尔·福特明确表示,飞行员们极少说谎,但在复杂多变的空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判,这是导致多方数据出入的一大原因。
飞虎队的全称是“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正式名称为“美国志愿航空队”,是由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于1941年秋组建的。飞虎队的成员,都是以个人身份接受聘请的美国飞行员,属于雇佣兵性质。
飞虎队第一批招募共签下了100名战斗飞行员,只有99人真正去了亚洲。其中,59人来自海军,7人来自海军陆战队,33人来自陆军。其他还有一些地勤人员、文职人员、医护人员等。飞虎队在缅甸凯多机场进行前期准备,各项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磕磕绊绊的进行。经过运输资源、组装飞机、飞行培训和训练、意外事故、人员退出等波折后,截止到1941年12月的第一周,志愿航空队剩下82名飞行员,因部分飞行员还没有在“战斧”飞机训练过,其中最多有60人可以投入作战,能用的战机数量恰好也是60。这就是日军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和马来半岛时,飞虎队的最初规模。
关于“飞虎队”这一名称的来由,可以说源自偶然。飞虎队的第一场空战发生在1941年12月20日的云南昆明,“亚当和夏娃”中队与“熊猫”中队都参加了战斗。他们表现英勇,初次战斗就以零伤亡的代价击落了四架日本轰炸机。这场小小的胜利被美国《时代周刊》当做鼓舞信心的捷报大肆宣传,“飞虎队”的名称和带翅膀的卡通孟加拉虎形象设计也随着这篇报道广为流传。而这名称和形象设计实际上是由志愿航空队“华盛顿中队”的几名成员自行确定的。
此后,“地狱天使”中队在缅甸的敏加拉洞为基地,参与了多次对日空战和空袭任务,其余两个中队随后也赶来增援,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战果。“战斧”“水牛”“飓风”“小鹰”战斗机等是飞虎队的主要机型,对战的日军机型则以“九七”式战斗机和轰炸机、“零”式战斗机、“隼”式战斗机等为主。
飞虎队正在中国和缅甸大显身手,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官方做出了改编美国志愿航空队的最终决定,正式改编从1942年7月4日开始,而飞虎队也在1942年7月3日最终解散。
根据“老爹”帕克斯顿在1945年的计算,飞虎队解散时共有220名成员,其中187人(占85%)回到了现役美军序列。其余大部分人参加了航空公司等与战争相关的组织。改编后,陈纳德终于正式成为美国陆军的一位准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加入飞虎队之前,他以上尉军衔退役,此前他在美军也没有获得比少校更高的军衔。
正如作者在书末所说,“他们曾在战场翱翔。他们曾是雇佣兵、赌徒、无罪之人、黑市商人、浪漫主义者和战争狂,在日不落帝国日薄西山、美利坚合众国人心惶惶的时刻,他们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