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作文题应多一些理性与审慎
[ 2021/6/23 14:09:00 | By: 瓜哥 ]
 

作文题应多一些理性与审慎

 

高考作文题万众瞩目,这是不难理解的事,毕竟高考提供了一条可能改变生活轨迹乃至人生模式的途径。每年高考作文题一出,总是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各路专家学者纷纷点赞,高屋建瓴地分析作文与时代、社会需求的密切关联;一线教学名师成为指路明灯,引导考生如何写作才能得高分;更有各路写手纷纷下水,满分作文与零分作文引发惊艳和狂欢……

作为中学普通老师,人微言轻,本不欲对这道作文题说点什么,但看多了相关评论盛赞,尤其是读了《长江日报》评论员题为 “《毛选》是任何中国人理解中国的门径”的文章,鼓吹年轻人多读毛选,忍不住冲动一把,给大家泼点冷水,提出内心的几点困惑,求教于大方之家。

先还是看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1917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体育之研究》是润之先生年轻时的短文,当年他也是一普通知识青年,有理想有热血但并不特立独行,视野与见识更没有后期的高度与深度,不必膜拜更不必神化。此文亦当作如是观,我以为。坦率地讲,刚看到这个作文材料时,我并不喜欢,无论从文理逻辑还是思想深度,甚至现实意义上,这段文字都有可商榷处,还可能对学生的理解审题产生一些困扰。

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认识体育与救国之间的关系。首先还是勉为其难,把此文当体育论文来读吧。“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大概才是他鼓吹的体育之功效吧,润之先生本人在湖南长沙一师读书时就是这样做的。体育,作为一门课程,也是在那个时候引入古老大地的,虽然不是他的首倡。但他从无意于做一个体育老师,揣摩他本人的意思,也没有鼓吹全民健身之意。存在决定思维,风靡全国的广场舞,也一定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追求,当时肯定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此文应还是不离当时的主旋律“救亡图存”,解决真正的国家出路问题。这并不是我的武断,所有人都是这样解读的,这里的“强”,不是指身体变强壮,而是国家变强了,作者充分利用了汉语的模糊与多义性。但,体育强身能救国吗?鲁迅先生早就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在《藤野先生》中,他回忆了当年仙台学医时的一幕,在做实验的空隙和日本同学一起看电影,电影的情节却是日本人杀死为俄国人做间谍的中国人,看杀头的看客也是一群中国人,日本同学欢呼“万岁”,作为观众的中国人“我”受到巨大污辱,受到强烈刺激。并进而悟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所以决定弃医学文。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段文字了,像鲁迅先生这样的经历与领悟,既早且深刻,是当时的润之先生怎么都无法达到的境界吧。所以,这种“研究”,如同我这样的劣等老师写论文,自以为高明,实则贻笑大方。至于“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这两句,是一个纯文科生的呓语,全无科学常识,不必理会,更无需较真。

第二个难题,是强弱转换的所谓辩证关系如何认识。我觉得,这段话里最具迷惑性的,大概就是这种转换变化的奇怪逻辑了:“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润之先生再怎么“受命于天”,年轻时他的知识毕竟也不离传统的窠臼,祸福相倚,命运无常,他的见识决定了他只能看到盛衰轮转,“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他只能看到兴衰治乱,周而复始,冥冥中一切似乎都有定数。他不可能知道人类在黑暗中摸索数千年,终于打开科学之门,终于领悟民主与法治,市场与经济,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即五四时的先贤们高举的“德先生”“赛先生”的旗帜;他更不可能懂强者何以致强,不可能懂强者恒强的道理;至于有强者如何会变成弱者,“忽喇喇似大厦将倾”,他也只会归结于“滥用其强”,丝毫不懂国际风云时代潮流。当然这也无可厚非,阅历与知识视野的局限谁都躲不过,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中国人能懂这个道理?包括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民族复兴”,其实也是这一诡异逻辑的再现。初见材料时,我非常担忧同学们会受到这一“逻辑”的影响,思维局限在强弱盛衰的转换中,充满正能量地高喊:你们已经过气了,你们没有资格这样对我们说话,风水轮流转,终于轮到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大声说“不”了。这才是作文的灾难,是思维的灾难,是教育的灾难,更是民族的灾难。而事实上,那些解读作文题的专家学者就是这样叙述的!

第三个难题,材料中表明写作用意的应是这一句:“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兴盛强国,应该是当年的主旋律,不,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如何变强,则需要一个现实路径,归于“天”,归于“命”?润之先生这一知识与思维的短板,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可以理解,无需苛责,但今天我们需要警惕其中蕴含的“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的中国式逻辑。汶川地震后,我们就曾高喊过这一口号。但,“灾难”与兴盛有半毛钱关系吗?多灾多难、苦难深重的地方多了去了,也没见谁忽地凤凰涅槃啊。把灾难唱成赞歌颂歌,这样的闹剧不能再重演了,太侮辱人的智商。国家的兴盛之路,一定是遵循客观规律,顺应时代潮流,虚心学习,博采众长,不能只讲“精神”和意志,不能只一个劲地打鸡血,煲鸡汤。这里,特别推荐郎平指导的一段话:“其实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不能说输了就没有拼搏精神了。女排的强大,不光靠拼搏精神,更靠我们职业联赛水平的提升,这才是女排长盛不衰的秘诀。”

第四个难题,这段话里最隐蔽的话语逻辑,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思维,今天还适用吗?这个略有过度解读之嫌。在人类文明的丛林时代,弱肉强食,枪杆子里面出霸权,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强者拿来作为世界秩序的逻辑。当年的中国,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受尽屈辱,因此希望建立一个强盛的国家,不被任意欺凌的国家,让国民活出尊严感,是无数先辈们念兹在兹、前仆后继的“鸿图大业”。每念及此,都让我们后人肃然起敬。润之先生这个话放当年说,没有任何问题,只会让我们敬仰“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崇高境界。但如果今天还强调强弱循环,天道轮回,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总不能“吃了我的你要吐出来,抢了我的你要送回来”吧。今天仍有不少“义和团”,信奉的就是这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敌意与敌视,使得我们生存的环境时好时坏,甚至变得很糟糕。我当年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好不容易才洗褪色,现在还在强调强弱分明,落后就要挨打,仍要强化学生这种印象,那就实在太令人担忧了。但愿是我杞人忧天。

第五个难题,今天的中国究竟是不是强大了?近年来,作文题越来越贴近生活,联系现实,因此,我读这个材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材料隐含的现实背景——今天的中国很强大了,足以令我们自豪了。这,大概是命题教授和一线老师学生都应该且必须接受的事实吧。但,是这样的吗?我忍不住学“狂人”要质问一句。众所周知,大,不等于强。强者制定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弱者只有遵守服从的份,虽心有不甘不服,但没有话语权,无法服众,只能忍气吞声,中兴华为就是鲜活的例子。我们一直自豪于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但高精尖的玩意儿我们一直都受制于人,从来就没有争得过话语权。体量巨大,不等于强啊!

张维迎说,中国过去40年的高增长,来自于市场化,企业家精神和西方300年来的技术积累,而不是所谓的“中国模式”。如果有人说牛顿花了大半辈子研究出来的三大定律,我读初中物理只一年时间就学会了,我比牛顿牛逼多了,你一定会说这人是个傻逼。如果有人说,中国只花了3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300年才走完的历程,你却完全相信了!这是个什么神奇的逻辑!如果连这一点都搞不清楚,真的以为自己大国崛起了,那才是瞎折腾,有重新沦为弱者的可能!我们是一个大国,之所以前些年全球无感,是因为贫穷虚弱,没有存在感,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勉强打下了一些底子,有底气关注自己的生存安全了,周围便开始不安,嚷嚷中国威胁论,搞得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膨胀,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还不是强国,我们离成为强者、成为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参与者还远得很呢!升斗小民津津乐道于强国梦,仿佛阿Q在土谷祠睡梦中的高光时刻一般,不值一哂,高考,挑选的是国家精英,民族未来,不应该出现这种常识性的偏差。

高考,毕竟是国之大事,全民与舆论关注的焦点,可不慎乎!真心希望我们的高考少一点意识形态渗透,多一点纯粹的学科理性,严谨的逻辑思维,体现学科自身的尊严和体面。所以,我才对这一道作文题极度不满,概念不清,逻辑混乱,枉顾事实,误导学生,贻害无穷。

 
 
  • 标签:高考 作文 评论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