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是我们入中学后读的第一本书,源于其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接地气,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这本书是我们任务驱动法的初试验,总体来说比较成功。 任务驱动法在粗略浅读中的实施效果比较好。每个人提两个问题,课堂交流时,抽签被抽到的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们再次翻书,查找答案,互相补充、讨论,既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又巩固了前日阅读内容,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同学的深度思考,引发了思维碰撞。虽然这种阅读方式导致讨论的内容比较零散,但是学生能认真读书,并且积极参与,达到了初步了解故事人物、情节,能浅层次思考的目的。 专题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了《骆驼祥子》,学生重温细节并细致分析,用跳读方式进行归纳概括,深度思考每个人物的形象及人物关系,进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横向或纵向对比,这些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骆驼祥子》的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和深度理解。但是在这个环节实施时,通过检查学生周记本,发现了不少问题。由于老师没有给学生示范,部分学生在探究人物时信息不全,人物经历、性格、命运、结局等部分信息缺少;另外,学生在分析人物时只有概括,缺少事例举证;最后,学生思维不开阔,由于思维局限、阅读局限、阅历局限等原因,学生很难全面地看待问题,只能选择一个方面来谈,比如祥子的金钱观,有的从祥子金钱观的变化来谈,有的从美德与金钱的关系或爱情与金钱的关系来谈,不能全面系统地谈论清楚。 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激趣导入环节,我们仅仅介绍了作品、作家的基本情况,想来并没有激发学生多少兴趣;也曾想用电影导入,又担心先入为主,影响学生对小说本身的理解。另外学生的任务单很少检查,基本靠自查和互查,这样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任务。最后,对资料的记录和收集不够,学生的批注、提问、小专题等都应该收集起来,但此作品我们只收集了最后的小组专题探究,颇为遗憾。 后期改进方向是:一是通过祥子的肖像画变化来反映其精神变化;二是摘录文章中的外貌、心理、环境等描写,并运用和仿写;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