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转贴)读瓦尔登湖
[ 2010/3/6 12:57:00 | By: 瓜哥 ]
 

读瓦尔登湖

 

   读书的时候曾在图书馆借阅过梭罗的《瓦尔登湖》,可是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重新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了一些事情,有一段时间特别想放弃一切,只想一个人逃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不见任何人,不想任何事。但想归想,终究是不可能的事情。太阳每日东升西落,而我照常上班下班,忍受着人生的诸多烦扰与无奈,沉默、象驼鸟一样埋头躲祸。正是在这样一种心境下,《瓦尔登湖》再一次走进了我的视线。书买回来就一直放在床头,每晚临睡前看上几页,觉得人生其实也可以这样平静而丰盈。
   一个多世纪以前,28岁的美国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筑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成就不朽名著《瓦尔登湖》。事隔多年,书中的只字片言仿佛天际一颗明亮的星星依然在我们的头顶熠熠生辉,而瓦尔登湖穿越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时光依然在我们的心头波光粼粼。
  梭罗研究专家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而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本抚慰心灵的书籍来看。当我们眼睛累了的时候,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小憩,当我们耳朵累了的时候,我们可以听舒缓的音乐放松自己,而当我们心灵累了的时候,我们需要《瓦尔登湖》,需要瓦尔登湖的澄净和清新。
   现代生活方式下,严重的污染,自然的、视觉的、听觉的,信息的……各种各样的污染日复一日影响和吞噬着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我们越来越麻木、越来越刀枪不入,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能再激怒你,精神和心灵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所有的一切都让人眼花缭乱,累、浮躁,是现代人挥之不去的心灵疼痛。当你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纷繁芜杂的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时,梭罗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简朴,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过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安静和独处有助于思考,思考哪些是对我们有用的,哪些对我们毫无用处,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摒弃多余的东西。只有放弃一些身外之物,我们才有精力去思考属于生活本质的东西。
   《瓦尔登湖》是本安静的书,是本一个人读的书,一本一个人在灯下静静地读的书。是午后寂静的小庭院,阳光、清茶、音乐、微风……我们坐着,从旭日东升坐到夕阳西下,坐在一片松树、山核桃树、漆树的林中,坐在这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正如梭罗所说,阅读作为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决不是吸引我们有如奢侈品读起来给我们催眠,使我们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种读法,我们必须踮起脚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予阅读才对。我愿意把这个春日午后的宁静时光献予梭罗、献予《瓦尔登湖》。跟着梭罗钓鱼、锄地、种土豆、玉米和豌豆,体验劳动的清香与甘甜、体验心灵的自由与丰盈。和梭罗一起感受晨露、聆听山风、鸟语虫鸣,让灵魂在寂静中舒枝展叶、吐露芳华。

 

既然瓦尔登湖是梭罗所著,那么我就从梭罗开始谈起吧。人们把梭罗称为十九世纪超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姑且叫隐居生活吧)又给人以这样的感觉,但梭罗却并不认为自己算是一个超验主义者。他在瓦尔登湖一书中,这样写道,无论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除非有确证,便不可轻信。对于梭罗究竟属于哪一类,我们姑且不去深究,我们还是来细细的体会他的《瓦尔登湖》及其他著作文章吧,毕竟这并不妨碍我们去阅读。     
     
梭罗在书中这样写到,一八四五年三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就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 ”
     
瓦尔登湖,梭罗就这样走进了瓦尔登湖的森林里,别致的湖光山色中。
    
有人说,梭罗进入瓦尔登湖算是一种隐居。可是,读过徐迟先生的序文,我便产生了疑惑了。决不能把他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梭罗在书中这样说,我本性就非隐士,要有什么事情让我进一个酒吧间去,在那里做得最长久的人也未必坐得过我。
     
他的隐士生涯不过是一个人生试验罢了。因为梭罗觉得老人们的大多经验与教训于自己是无用的。这里就是生命,一个试验,它的极大部分我都没有体验过;老人们体验过了,但却于我无用。他将生命都称作了一个试验了,何况是一次短短两年的生活体验呢。
     
确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不可复制的,必须由我们每个人自己去体验。
   “
虽然生活在外表的文明中,我们若能过一过原始性的、新开垦的垦区生活,还是有益处的,即使仅仅为了明白生活必需品大致是些什么,及如何才能得到这些必需品……”
     
是的,梭罗为了弄清楚一个最最简单的生活,其必需品究竟有哪些,于是他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可是,你能说,他只是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目标去的吗?不,绝对不是这样简单。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社会、分析着生活、批判着世俗。这里,就是为什么这本书有些艰深、难读甚而至于让你觉得莫名其妙的原因了。
     
这是一本带有批判性质的书。
     
在谈到人生的时候,他看到人们忙忙碌碌,看到人们为了金钱奔波,为了额外的非必须的生活品在苦苦挣扎着。他这样说到,为了谨防患病而筹钱,反而把你们自己弄得病倒了。这样的可悲的情形在现在看来,不也比比皆是吗?人们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再好一点,再再好一点的,不断地加班、出差,在生意场上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可是在突然的某一天的却发现自己患了不治之症而不能享受自己挣来的一切物质财富了。岂不是可悲吗?
   
梭罗分析人的弱点,劣性,举了一个黑奴监守人的例子,这样阐述到,一个南方的监守人是毒辣的,而一个北方的监守人更加坏,可是你们自己做奴隶的监守人来是最最坏的。是啊,殊不知现在的人们都在抨击着那些贪官、可憎的城管,可是但这些人做了官或是穿起城管的外衣时,不是一样的可憎与受人唾弃吗?看来,梭罗不只是了解到十九世纪的美国黑奴制,更能预知到今天的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的一些怪相呢!
     
梭罗在谈到关怀的时候,说到,我们对自己的关怀能放弃多少,便可以忠实地给别人多少的关怀。是啊,少一些自私,放弃一些关乎自己的利益,对别人的关怀自然也就多了。
     
而对于那些搞慈善的人,梭罗也是不太欣赏的。他抓住了实质性的东西,一千个人在砍着罪恶的树枝,只有一个人砍伐了罪恶的根,说不定那个把时间和金钱在穷人身上花得最多的人,正是在用他那种生活方式引起最多的贫困与不幸,现在他却在徒然努力于挽救之道。梭罗深刻的指出了资本的罪恶性,虽然文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资本”两个字,可是那些搞所谓慈善的不正是那些资本家等等之类的上层人吗?诚然,搞搞慈善终归是好的,要不然穷人们在被剥削之后连一丁点儿的施舍也得不到呢,那岂不是更加的罪恶。姑且让这些仁慈的人继续他们的所谓慈善吧。但是,请记住梭罗的话,如果你曾经上当做过慈善家,别让你的左手知道你的右手做了什么事,因为这本不值得知道的。是呵,这些用一只手不断剥削穷人,而假惺惺地用另一只手来安抚给穷人,还以为多么了不起呢。可是,我又开始觉得梭罗的话,有些不对了,因为有的人明明是用两只手在剥削着穷人啊,还在忧虑不够用呢!

 
 
  • 标签:阅读 感受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