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以“教师健康”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的数据或信息让人触目惊心。2007年国内一所权威机构,对426名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教师有心理问题,其中35%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9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31%的教师因感到心理压力而不愿延长在校时间。 为何如此多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为何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却成了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研究结果表明,最主要的因素依然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例如,某中学有位教师一直担任毕业班的课。作为班主任,他每天的生活程序是:早晨5点半起床与学生一起出操,然后晨读;8点到11点半为上课时间,有课时上课,没课时基本每节课都会在教室外站上十几分钟;中午吃完饭稍稍休息后便到教室里督促学生自习;下午2点半又开始上课、批改作业、备课或守候在班级里,直到晚上9点下课再去每个宿舍查看一遍,回家后还要计划一下第二天的工作。这样下来,等到他准备睡觉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 这种生活程序在这位教师的职业生涯里已经重复了12年,被格式化了的生活,让他早已失去了初为人师的朝气和热情。像这样的情况在很多教师身上也普遍存在。 除正常工作外,那些隐性的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在这种工作状态下,教师们如何才能体验到职业的幸福?虽然我们不能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职业的生存状态,但是教师的生存状况的确需要引起更多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和关心。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这些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并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对职业幸福的追寻。 某乡镇中心学校一位老师告诉笔者,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的压力正面临新的转型。以前,因为教师的工资长期被拖欠,我们常常为生活所累;如今,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后,我们的工资有了保障,但课改带来的教师专业成长,让很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面临着新的压力。这位教师感受最深的是,教师们专业成长的欲望并没有因此得到有效满足。如有关课改方面的培训是灌输得多,与教师互动、交流得少,讲的内容常常是理论性太强,对基层的教学实践缺乏指导性。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有关部门没有考虑到教师的个性需求,教师成了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受器”,特别是一些过于形式主义的培训,反而成了教师的沉重负担。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单靠培训才能提高的,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推介、一个平合、一个引领你走向研究状态的平台。我也参加过好多培训,主讲者大都是从外地聘请的学者、专家、教授,但我总觉得收效甚微。例如,“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训练班,来讲课的都是老专家、老教授,他们举例老套,理论晦涩,把教师培训等同于师范教育;就培训的内容而言,教师只要课前吃透教材,课后对自己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反思,我想,大部分教师也会从教书匠成为学者型教师的,何必费时费力又费人民币,大老远地外出学习。 笔者与教师交谈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谈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前的教育评价问题。某小学一位教师说:“课改让我们学到不少新的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放不开手脚,因为最终评价教师的业绩依然是看学生的成绩。”这位善于思考创新的青年教师,曾对自己所教的三年级学生进行过写作兴趣培养。一年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明显得到提高,但每到期末,家长要看的还是孩子考了多少分,对其他并不关心。让教师感到困惑的还有,他们长期默默无闻在课改中所付出的努力,到头来却常常是收效甚微。有位小学老师说:“只要有升学考试存在,一些学校领导、家长就不可避免地以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的优劣,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课改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与现实的评价制度之间的巨大错位,给我们带来的只能是无尽的压力和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因此,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都要考虑评价本身的价值取向—通过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及时提出反馈意见,从而使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变得更为清晰和光明。若能认识到这一点,教学评价的标准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性。对学生就是要评价其各种能力和人格的发展状况,能不能适应更深层次的学习,在社会上有没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不是看他记住了多少“死”知识;对教师就是要评价他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的发展状况,这里面必然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这方面的要求应是发展性的,即学生的成绩要处于逐渐上升或平衡的状态。 例如,新课改,绝大多数教师对课改的认识,理论上早就统一了,内心也不反对和排斥。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一些课改开展较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学校,却一个个偃旗息鼓,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难道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倒退了?业务能力下降了?还是职业道德下滑了?显然都不是。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大行其道的今天,教师只有成功的义务,而没有失败的权利!当课改成功与否最终要靠分数来证明时,教师对课改的冷漠便不难理解了。课改一旦失败,轻则遭受同事的非议、领导的歧视,重则要被学生家长“弹劾”,乃至被学校辞退,使教师身败名裂。这样的代价太沉重了,这样的雷池谁也不敢轻易跨越半步。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幸福的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幸福感应该是多元的、多姿多彩的。职业幸福感是获取更多专业知识的动力,但又不是全部,两者之间是通过一种教师专业知识引领,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