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二中举办的历史学科素养评价高级研修班中,我有幸认识了郝瑞庭和童绥宝两位具有独特见解的高考历史命题专家。两位以真题为载体,研判命题趋势,以战略为抓手,探索备考策略。 两位一致指出历史高考题有两大主要趋势:选择题主观化、材料题自主化。选择题主观化是指由考查客观的事实知识转向考查主观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舍弃客观事实,利用客观史实可以排除错误选项。由此转变加强考查学生的思维力度和思维过程,突破教材的固定结论,让学生敢于质疑教材,给予史料和事实,运用历史思维和解题方法,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到新认识、新思想和新观点。 材料题自主化是指从评论、论证、解释他人的观点到评论、论证、解释自己的观点,试题更加开放、自主,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表现在第42题。2018年高考第42题选取学生熟悉的18世纪英国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从中探究17、18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和当时人们对社会的认知,知晓当时社会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历史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具有史学研究价值,历史性极强。问题从“提取情节”、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此历史现象的“概述”、“全面合理评价”该历史现象的四个层面要求考生逐一作答,指向性非常明确,既引导了学生回答什么,还引导学生如何回答,回答到什么程度。这种问题设置有梯度、有启发,循循善诱地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于答案中。以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为切入点,从“世界近代史”角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世界是一体的、人类是一体的,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会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通过此行,我反思了入学以来的高一历史教学,虽有着重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但是没有研究高考题,特别是高考题所运用的史料、设置的情境和问题,实际上对历史教学具有引导作用。比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中,书中陈述:“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学生理解中的藩镇割据是造成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是2018年高考第42题提供了新观点: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的统治,适应了唐朝防御外敌的需要,打破学生的固定思维,体现了历史学科“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研究方法。从高考题的立意引申到日常教学,除了落实必备知识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课上减少呈现结论性的文字之叙,利用高考经典试题,展示与教材结论相矛盾的史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置梯度性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论证能力、批评性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