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生》读后感 初二(4)班 曹誉今 20号
《自然与人生》是一部散文集,作者是日本的德富芦花。书中的文章长短不一,写的是大自然壮丽的景色。作者将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出、日落、下雪等现象描写得活灵活现,宛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油画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即便是电闪雷鸣、乌云密布时,大自然仍然不失它魅力的一面。文中的自然富有灵性,仿佛蕴藏着一份又一份的惊喜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为了追寻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回归自然与大地,作者与妻子从喧嚣的东京迁居乡村,试图成为一名农民,期间,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和许多未曾经历过的乡村生存体验。
乡村的生活与城市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任何生活来源都要自给才能自足,首先要面临的是饮水的困境。作者不得不去远在五百米之外的河里挑水。
很快,作者的肩膀肿了起来,像个瘤似的,如骆驼一般,疼痛难忍。如此艰难挑回来的水,妻子女佣如琼浆玉露般珍惜地用着。井要自己动手挖,直到一个月后挖出井水,挑水的苦难日子才落幕。粮食蔬菜都要亲手栽种、浇灌和采摘。自从迁居乡村后,蛇便成为了家里的常客。在木梁、天棚、衣箱、木柜周围神出鬼没,凡此等等。尽管困境、困扰重重,作者
“心里却充满着兴奋,不仅没有丝毫落魄之感,相反十分得意”,他全然视为乐趣。
在这不满十亩的土地上,作者建了房屋、种了树木、流了汗水、施了粪尿、埋葬了家里死去的一只又一只狗、猫、鸡。从他乡迁居此村,不过几个年头,作者开始懂得了什么叫做对土地执著的爱。居则安乐,离则痛苦。推己及人,对于世世代代与土地生活在一起的农民,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可见一斑。
土地乎?农民乎?农民是最彻底的自然主义者,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靠大自然给予他们丰衣足食。农民,看上去窝囊、肮脏,而那正是因为劳动。他们和土地、和水相厮守,土地和水包容肮脏,净化肮脏,是生命的温床,为人类提供万物。作者认为,农民,是最高贵的生活方式。
文中的大自然看似充满灵性,实是作者以自然为媒介,表露出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对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的渴望。他认为,万事应顺应自然,按它自身的规律生长下去。为此,他反对当时日本政府为了城市发展、为了商业利益而去破坏自然,改变了农民的生存方式。
作者的无奈也是我们的无奈。翻翻广州的历史,今天的荔湾路、中山八路一带,曾经是“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江南水乡风光。曾经的番禺万亩良田、河网密集,被誉为是广州的粮仓,曾经的小洲村、赤沙村、仑头村盛产岭南佳果。如今这些都已成为过去。大自然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看看我们当下的生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不断膨胀的欲望,人们不惜破坏大自然,滥用农药和生长素催生蔬菜,滥用激素催长水产和动物,水污染,土污染,空气污染,美丽的大自然正在一步一步地变得千疮百孔,失去它的灵性。
要知道,自然的承受力总是有限的,等到有一天它不能承受的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人类头上。人生于土地之上,食土地所产之物而活,死后入土,大自然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归根结蒂,只有人类爱惜自然,顺应自然,人类才能拯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