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書評
[ 2023/1/12 5:58:00 | By: cllingling ]
 

我看见了……

——读柴静的《看见》有感

  

 

2015年的春天,比以往来得早。乍暖还寒时节,《穹顶之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爆了公众对该纪录片的关注和对雾霾的讨论。

这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白色衬衫,浅色牛仔裤,平底皮鞋,略显憔悴的柴静以一个母亲普通的装扮,完美地完成了演讲。当得知《穹顶之下》的费用主要来自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时,我不禁有了阅读《看见》的冲动。

2013年出版的《看见》讲述了柴静在央视十年的历程。这本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品读《看见》,我看见了很多。

我看见了柴静的真诚。

诚如她在《看见》的序言中所写: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十年之间,从非典、同性恋、环境污染、汶川地震、家庭暴力、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德国志愿者卢安克陪伴留守儿童、农村征地到药家鑫案,我们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在书中,她作为讲故事的人,真实地记录掩埋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情节,诚恳地记下了她的思考,为时代留下私人注脚。

     品读《看见》,我看见了柴静的成长。

《看见》的第一章里,记录了柴静进入“时空连线”做的第一期节目,用她的话说:第一期节目就是惨败。书中记录着:央视南院食堂,每天集体吃饭时电视上正重播时空连线,陈虻(20011月,担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主管《实话实说》、《新闻调查》,200110月主管《东方时空》,并兼任该栏目总制片人)吃完饭给我打个电话:人家说,这人还是陈虻招的?你可别让我丢人。说完把电话挂了。  《看见》的第四章里记录着:崔永元劝过我一次:你不适合做调查,跟在别人后面追,那是疯丫头野小子干的事,你去做个读书节目吧。柴静诚恳地记录着她初入央视的尴尬。《看见》的第十九章中,记录着:内刊上有老郝的一句:她是我迄今为止所见意志最强的记者,相知六年,真希望再一个青春六年来过,我们再并肩。可以想象,柴静正是凭着同样坚强的意志,才完成了《穹顶之下》的拍摄。

品读《看见》,我看见了荒谬。

《看见》第二章中记录着柴静在非典期间的经历:采访中,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告诉我,当时这二十九个病人都是非典病人,世界卫生组织检查的时候,他们曾被装在救护车上在北京城里转。……九年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愧。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看见》第十三章中,柴静采访吴县长,他在镜头对面含笑坐下后,说:最终这个照片的真伪需要国家权威部门进行鉴定,但是作为我们,我们肯定是确信无疑,镇坪发现了野生华南虎,不仅仅是镇坪的荣耀,同时也是中国的荣耀。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这个就是我所说的,盛世出国虎,虎啸振国威。这句话他在昨天节目里也说过,带着得意之意,又说一遍。您不觉得……”他还没说完:因为华南虎是中国虎,是国虎。我问:您不觉得它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政治问题?类似的荒谬在《穹顶之下》中常常出现,让人感慨。

品读《看见》,我看见了智慧。

柴静在《看见》的序言中写到: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穹顶之下》与大家见面后,各种评价铺天盖地,这其中不乏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的批评。

陈虻是柴静的伯乐,是柴静的灵魂导师,《看见》中记录了很多陈虻的充满智慧的言论,当柴静取得一定的成功的时候,他会提醒柴静:“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当柴静在非典期间,“被硬生生直接摁在犬牙交错的生活上,切开皮肤,直入筋骨”的时候,他会提醒柴静:“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白岩松也曾安慰柴静: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柴静离开评论部时,白岩松在南院的传达室里放了一个袋子,让人留给她,里面装着书,还有十几本杂志,都是艺术方面的。柴静理解了白岩松的意思,他希望什么都不要影响到生命的丰美。白岩松的书出版,托人转给柴静一本。扉页上写着柴静:这一站,幸福                                                                                                

柴静在了解了药家鑫的家庭情况后,有了这样的感慨: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之间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在走进了德国志愿者卢安克的生活后,也有了这样的感悟: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起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这些充满智慧的言论似乎总能和我们的生活相遇,有的严肃,有的充满温情。

品读《看见》,我看见了柴静的呼吁。

在《看见》的结尾,柴静借一次演讲表达了她的呼吁:

今天你可以失去获得它的权利,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包括土地、房屋。中国现在这种状况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长期温水煮青蛙的一个结果,大家会觉得农民的土地被侵占了与我何干,火车不开发票、偷漏税与我何干,别人的房屋被强行拆迁与我何干,有一天,这些事情都会落在你的身上……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正是有着这样的自觉,才有了《穹顶之下》的问世。

读完《看见》,更加理解了《穹顶之下》,更加理解了柴静。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