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21/1/19 14:53:00
>>书评——《读书十日谈》

负藉远行——《读书十日谈》读后感

称语文学科为阅读的学科并不为过,在致力于培养、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之前,教师自身似乎先得有沉浸、面壁的状态,才能有充足的养料和沉淀。然而遗憾的是,自己这学期并未将零碎的时间充分交付于阅读。平时虽然也对这一状态颇有惭愧之感,但直到读到刘再复先生的《读书十日谈》,这种惭愧的感觉被前所未有地激发。相比刘再复先生“全部爱恋投入书本”的状态,自己平日稍显肤浅的娱乐方式就格外显得荒芜。

刘再复是经历过文革时期的学者,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学者大多有着几分悲天悯人的气质。这样的气质也决定了他的阅读眼界和选择。比如他在书中谈到俄国作家托尔斯基、陀思妥夫斯基和莫言的作品共同点为浸透于作品中的上帝心灵。这个判断确实很精准,所有能够书写民族命运的作家都能窥探到民族和人类内部的复杂性和不可知性,而复杂和不可知在某种程度上才是民族或个人命运最厚重的底色。现在的社会多少流行些“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媒体和民众对每件事情、每个人物都习惯加上标签和好坏标准,这样的思维定式简单、快速,能够满足现下人们快速阅读、理解事物的需要,但假若这样的理解模式被每个国民所接受,我们就将离生活、历史的真相越来越远。历史上,我们已经为道德判断、正反独断的思维模式付出了极大代价,但历史的教训却并未昭然若揭,人性和人类的真实性仍然被掩盖在真实之中,它们存在,却不被普遍理解、接受。这并不是它们的遗憾,而是我们的。

刘再复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哲学、宗教。在作家的作品底蕴和读者的接受视野中,个人、民族文化的哲学、宗教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东正教之于俄国,道家之于中国古代,印度教之于印度,基督、犹太、天主教之于西方社会。如果忽略了作者文化背景中的文化血脉,就会忽略故事的启迪性。比如东正教将苦难当做走向天堂的阶梯,而佛教则选择超越、抽离现世的苦难。这就决定了受到东正教熏陶的俄国作家会将民族中的苦难视作必经之路,而喜欢佛教文化的作家(当然不仅限于中国古代作家)可能会选择另一种超脱现世的路径,将精神和肉体交付给更高的旨意。

另外,个人很喜欢这本书的写作形式。正如书名中的“十日谈”所象征的,文艺复兴时期逃难的男女在别墅中讲了一百个故事,《十日谈》采用故事会的形式,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而《读书十日谈》采用对谈的方式,刘再复先生和两位女儿针对自己读书中出现的思考进行交谈。我在豆瓣上看过一些读书会的记录,对谈的形式对于激发参与者的思维、拓展话题的深度很有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或许可以采用圆桌会的形式,打开学生探讨和提问的思路,不过这样的形式可操作性不强,对学生的积累要求太高。或许可以在文学社活动中实践。

本书还谈到了许多先生为人、治学的价值观,十分值得细细品味。如“文学状态重于文学理念”,即提倡作家要处于一种对功利。功名不开窍的“呆滞状态”。确实如此,不论是艺术还是文学,只要是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学问,在某种程度上就得是不近世事者才能有所领悟的,如果每日和庸杂烦扰的人情世故打交道,成为一个“成熟”的人,那么离精神世界的修为就注定越来越远了。可惜现在社会的大环境,推搡着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圆滑成熟之人,怪不得真正醉心于文学艺术的人越来越少。

最后,这本书中虽然全部跟文学相关,却有很多章节颇具学术性。毕竟刘再复先生的身份是文学理论家。我最欣赏先生谈到的一点就是在做学术时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普通民众本就对文化领域的一些概念一知半解,作为治学者,也不应罔顾这个现状,自顾自大笔如篆。学者还是应该承担起一些为民众普及学术知识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告诉大众,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许多人并没有正确理解、使用它们。

 

euphoria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euphoria/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