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课程下来,焦老师感觉喉咙有些嘶哑,基本没用扩音话筒,激昂的语调张扬着西北坡的爽朗。
一天的课程下来,我却并不觉得累或者闷(可惜英语课始终找不到如此感觉)。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授课者:焦建利老师,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中心)
课程一开始,焦老师用一个短片,用一连串令人震惊的数字揭示了信息时代的信息爆炸现象,其中一个现象令老师始终不能释怀,一个大学生在读到第三年的时候,他前两年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这时候,我在想未来教育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我很赞同老师的一个观点: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使其具有将来解决我们所不知道的大问题的能力。我想,也就是我们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教育信息化”其实听得很多了,但焦老师把解释重点放在了对“化”的解读,“化,代表一个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过程;不仅是理论上和观念上的趋势和走向,更是实践意义上的过程与状态;是循序渐进,不是全或无的;经常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化的含义;不是一个局部的感念”。
其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与“化”有关的名词,如“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等,似乎也可以借用上述的解读。
焦老师提到了《世界是平的》这本著作,并在课堂上做了一个随机调查,引发了一段关于“最该读书的人却没有读书”。
当时我想举手却没有举手。因为我买了这一本书,粗略读过,并在上课时引用过该书的相关内容;但没有精读过,今日老师提及,有些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