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转得很快。
10月13日,上了一节公开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区教研员听课。10月15日,在市高二教研活动上受中心组的委托,做了《教学目标的测评问题》的一个发言。10月20日,又上一节公开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是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
两节公开课放在一起比较思考,自己的感觉差异很大。
《辉煌灿烂的文学》给自己的挫败感很强,当然这种挫败感与上课时的发挥或者课后的评价无关。在一开始备课的时候,我便有些无从入手的感觉,这节课虽然线索非常清晰、内容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但点太多,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一点到,并且课标要求理解不同形式的文学特色;而且时间跨度大,从春秋到明清,并且要突破文学流行的历史背景。内容上如何处理、衔接,很头痛;更难的是,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载体或平台来处理这些内容。最初有一个想法,每一种文学形式找一个典型作品(或片段),这一作品既要能反映这种文学形式的特色,又要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但时间和自己的阅读经历暂时还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最后的备课还是采取比较常规的方式,一个个点去分析,不过还是注意了通过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去认识不同形式的文学特色,使每个点的内容分析的呈现方式尽量有所不同。但这样一来,课堂时间就显得太紧了。
很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方式来处理这节课。
不过在《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节课的备课中有了一些收获。
收获一,体现在对课标的解读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这一课囊括三次科技革命,内容也非常丰富。但仔细研读课标和教材,发现课标的着重点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再看教材,三次科技革命在必修一、二、三书中都有涉猎,特别是必修二,就已经对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的发展的重大影响做了重点分析。那么这一部分就只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归纳一下即可。所以,在确定学习目标时,我把重点放在了“科技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收获二,寻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台来解读科技与生活的关系,那就是世博会。这个设计来自于08广州一模试题。
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
D.“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其实还有另外一道试题,大意是第一届世博会即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上会有哪些陈列品,也一直在我头脑中。这两题给了我很深刻的启发,在查看世博会的有关资料,选择了两个立足点,一是“世界博览会是对当时社会文明的智慧的一种记录,和对未来的前瞻。”二是“到了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举办世界博览会亦趋向专业博览模式,去探讨新科技和生活的关系。而且,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多数以当时的科技成果,来配合当时社会气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