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学案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李渊浩
【课标】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目标】
1、通过数据比较分析,直观认识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探索历程及成就。
2、把教育发展的历程放在建国60年的发展大背景中,探讨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3、收集时下有关教育的社会热点,思考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复习:古代、近代的中国教育
思考:回顾古代、近代的中国教育,你会联想到哪些关键词?
一、 奠基(1949~1965年)
材料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当时在教育部负责成人教育事务的老干部李吉元说:“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
材料2: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才十分缺乏,高等教育很不发达,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1951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不论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在巩固政权方面,我们都需要人才。”
材料3:《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见教材P100表格)
【我探究,我快乐】探究问题1:
(1)材料1、2分别反映了建国初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什么?
(2)从材料3的数据比较中,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看新中国头17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
(3)结合课本知识,概述我国政府这一阶段为发展教育事业所做的努力。
二、 混乱(1966~1976年)
图1 图2
【我探究,我快乐】探究问题2:
(1) 图1和图2反映出1965~1976年中国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2)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状况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三、 复兴
材料1: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1977.8.8)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9.19)
材料2:“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是那个年代知识青年说得最多的话。
材料3: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教育、奠基中国,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描述:“两个跨越”,一个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另一个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一个突破”,就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个重大步伐”,是指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个确立”,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周济(前教育部长)
【我探究,我快乐】探究问题3:
(1) 从材料1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关于教育、科学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2) 材料1和2之间有何联系?
(3)结合材料3及课本内容,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我总结,我理性】建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