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当你在讲学习时,你准备讲什么?
[ 2021/1/19 17:03:00 | By: 里水左岸 ]
 

当你在讲学习时,你准备讲什么?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学习”,主要围绕“学习之道”选文,选取了两篇文言文。一是韩愈《师说》,强调个人学习生涯中“指导者”的作用;另一篇是荀子《劝学》。《劝学》篇的选文版并不完整,进入课本的内容遵从以前习惯的删减做法,保留了完全相同的内容。可能是基于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的目的,文章内容理解基本不存在多大障碍,而且删减后脉络清晰,可以作为一个规范的论说文范本进行研究。

选文共四段,其伸展层次如下:

一、开宗明义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二、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学习是什么:(借助他人与外物提升自己);

四、怎么学习:(积累、执着、专心);

要学习好这篇文章,可能先要了解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也很看重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就是“渐”。作为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特别强调学习态度的培养,也就是“虚壹而静”,也就是要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但是荀子法家思想的胚胎,应是源自儒学的功利主义。比如,荀子在立身立德方面,公开倡导欲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持宠处位终身不厌,造成了似德非德的结论。这点在孔子言论中,趋势权变只是边缘性的栖身之道,而到了荀学中,则下行成了曲全媚上的钻营之法。作为战国时代思想界的巨擘,荀子的成就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这之中就包含这个关于学习的理念。

先说说读此文的感觉。我想就是学生学习此文,也会深刻地理解作为说理大家的论说水平。文中随便哪一个分论点单独拎出来都非常枯燥,但是荀子却都可以将道理深入浅出,这源自于荀子就近取譬的了得功夫。因此读荀子,你会有春风拂面的感觉,文字里面有生活,言说里面有温度,仿佛一个慈祥的老头跟你喁喁私语,不知不觉间你就为其折服。所以读《孟子》和读《荀子》你就会有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荀子就像一壶温酒,完全没有孟子那么生猛、凌厉和咄咄逼人。

你看文章的煽动力。谁都知道冰比水寒冷,刀磨过就更加锋利,因为这就是生活体验,荀子说这之间的锐变就跟通过学习使人从蒙昧变得有智慧一样的道理。学习就好像是能让你过河的船、让你行千里的马一样,能让你的人生有一个超越。大量比喻的使用,切于生活的真实类比,使文章完全没有生硬的堆砌,反而文生波澜,跌宕生姿。

但是阅读的魅力不全在于敬畏作者,还在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理解。荀子说,人应该学习,学习了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过,这就是孔子“君子”思想的沿袭。也就是说,人为什么要“学习”?就是希望人能成为有一定道德修养、人格完善的“君子”。这是荀子“劝学”的出发点。

荀子是个好老师,他非常擅长给读者一个虚拟的理想,从而能让人产生一种希望实现的健康情绪: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你离“君子”就差一个思想的认识。为什么呢?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也就是即使你是一个粗人,你跟君子也没有智商上的差别,差的就是你有没有成为君子的想法(陈涉喊的那一嗓子是不是受了这个启发?),你看,这是一碗炖得多醇的鸡汤——荀子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超级演说家。

下面就水到渠成了。怎么学(怎么成为 “君子”),荀子层层递进,告知你首先应该慢慢来,一点一点来,尘土也可以堆成高山,因为有“积累”;也不要担心自己是匹劣马,终有一天你能行到成功的彼岸,因为你“从不放弃”;只要你执着,别懒惰,总会人生有成;做一条专心的蚯蚓,也能取得比蛇鳝更大的成就。

荀子提供了各种可操作性的经验(或技术)。美丽的目标加上可以实施的路径,在有“君子”梦想的人看来,“学习”是无法拒绝的诱惑。虽然不大贴切,但我还是觉得现代传销学基本借鉴了荀子“洗脑”的套路,不过,荀子是想使人由恶而善,让人道德臻于完善,这之间,“学习”的技巧必不可少。

所以慢慢地,就读出了荀子思想中的“功利主义”。荀子一直强调“如何学”,但是从没有告诉我们“学什么”。也就是说,荀子告诉了我们一个他自己的答案,而且也教导人们怎么导向这个答案,但是他没有说,也许还有别的答案。荀子的答案是唯一的,所以答案不重要,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技术层面的操作是人“进化”最应关心的。作为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荀子也许是只知道一个答案,也许知道还有答案,但是他不希望学习者知道还有别的答案这回事。

可能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在荀子时代,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学习什么在荀子看来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那就是学习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但是作为一个探讨“学习”意义的单元,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知道“怎样学”就可以了吗?

这就是文本的局限,荀子时代的逻辑是不大适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善于学习与学有所长甚至在某个领域独步天下,不一定就会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纯“技术”至上还有可能会对社会构成危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只是农业时代人心单纯利益寡薄的愿景。看看美剧《绝命毒师》就知道,“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并不值得过于炫耀。按照现在的说法,正确的“价值观”下,学会学习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或许是没有“社会学”一说,古代的“君子”总是从人性的完美上做文章,其劝导甚至带有宗教意味。《劝学》一文就苦口婆心地希望人们不断学习,以趋人格完善,作者并不需要考虑千年后人们对学习技巧的出轨使用,我们可以说,这不是作者的局限,也不是时代的局限,甚至可以认为,在先秦,荀子的思想已经有高瞻远瞩的意味,荀子是一位“启蒙者”。

如果我们已经站在荀子的肩头看到的却是和荀子一样的景象,我们没有借助“荀子”这个远古先哲的智慧而去进行一点点超越,那么我们是不大配给学生讲授《劝学》的;同样,如果我们不是立足于现在这个时代的特征,去告诉学习者,在有了学习能力后,不要忘记自己是个“社会人”,一个人的“学习价值”不完全取决于“自身价值”而更侧重于“社会价值”时,那么这个文本的阅读有了时代意义,甚至对教材的编写意图都有所超越,这就是思考的价值。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