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镣铐”也别忘记自己是一个“舞者”
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尤立增
既要追求理想,也要考虑生存,在“为生命写作”和“为生存写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人们总是把写作教学的改革比作“带着镣铐跳舞”,这个比喻包含了“为生命写作”与“为生存写作”的矛盾。如果作一项调查,我相信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会发自内心地选择让学生“为生命写作”;但是,绝大部分教师又必须面对现实,不得不考虑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拿高分。可见,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一味地对高考作文口诛笔伐只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镣铐客观存在,但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舞者”。我们需要建设,需要探索,既要追求理想,也要考虑生存,在“为生命写作”和“为生存写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转化过程,学生广泛阅读,大量吸收,丰富自己的知识背景,是一个内化过程;学生深入生活,用心观察,在生活中获得体验、感悟,也是内化过程;将阅读所获,生活所得写成文章,则是一个外化过程。内化和外化并重、有机结合,才会有的写、写得好。
坚持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们常说,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把这个道理移植到写作中,就是写作能力只能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强化练笔实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规定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练笔本,取一个体现自己人生追求的名字;每周2-3篇,坚持三年,标明日期,依序排号;内容以生活杂感为主,实话实说;形式可长可短,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一段精炼的感悟,可以是几句生活格言,还可以创作诗歌、小说。要求学生以负责的态度写好高中三年的人生记录。传统的作文方法,一年的写作文字量为9600字左右,三年的文字量为28800字左右;改为以练笔为主的方法后,一年的写作文字量为4万字左右,三年的写作文字量为12万字左右。有了量的积累,学生作文有质的提高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增大了写作量,批改怎么办?实际上,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说不是教师批改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练自改中逐渐形成并提高的。因此,教师不妨摒弃精批细改或写程式化批语的老办法,代之以重交流、重讲评的新办法。重交流,一是师生交流,教师在练笔本上或赞赏成功之处,或鼓励后进之人,或指点迷津,或商量讨论。二是学生间交流,或展览优秀练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或同学双方自愿,互看练笔,看后写感受、写批语,笔谈交流。这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交流,有利于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取长补短。重讲评,一是个别问题个别指点,二是共性问题适时讲评,既讲评思想观点、认识方法,又讲评章法结构、表达技巧,始终把握好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的大方向,始终把握住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的大方向,始终把握住对生活的热爱、体验、感悟这三个基本点。
坚持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文如其人,学作文必须先学做人。而学做人,最根本的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要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热爱、体验、感悟,是在生活中学做人、学作文的三个基本点,是将生活内容内化为写作内容的关键。有同样或相似生活经历的人,写出文章来之所以有内容上的深浅厚薄之别,表达上的文野精粗之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生活的热爱、体验、感悟的程度不同,也就是内化的程度不同。因此,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三个基本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断积累、深化生活体验和感悟,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化,并以这种体验和感悟为凭借,去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各种矛盾,使自己的文章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充满个性,使作文与做人同步发展。
保证学生对课外练笔的兴趣长盛不衰
学生的生活经历、个人修养、志趣爱好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自然会各不相同,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消除了“无米”之忧。而且,不管学生内向还是外向,都会有一种把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某些见闻诉之于人的愿望,而不做硬性的写什么的要求,又给了学生实现这种愿望的自由,避免了学生想写却不让写,不想写却偏要他写的情况,这是消除“假大空”作文的有效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又会写无可写。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去发现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中,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发现积累素材。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留意周围的人和事,从生活的现象里抓住生活、了解生活,找到足以表现生活本质的材料。而身边事、身边人,都折射出社会的某些光点,反映出时代的某种特征,体现人们的某种精神状态,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由点到面、由校内到社会、从现象看本质,品味人生苦乐,领悟生活哲理,就会为自己动笔搜集积累大量富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的材料。
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素材。多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高尚的品德。同时,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弥补生活的缺憾,帮助自己更全面地观察生活,对生活作出客观评价,还能搜集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更广泛、更有说服力的材料。
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中挖掘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学生平时并不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这些事过于平淡,更谈不上将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记录整理,只有在写作时碰到了写“我”,才会仓促回忆,而此时,经历有过的美好感觉和思想火花,都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湮没。我们要求学生要有素材本,把自己的所做所想及时记下,等到写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出令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来。
实现“为生命写作”与“为生存写作”的链接
也许有人会问:课外练笔能使学生“为生命写作”,成为自由的舞者,那么,如何解除“镣铐”的问题呢?高考作文是“为生存写作”,学生适应了“为生命写作”是否就无法面对这个“镣铐”呢?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有些多余。
练笔是主线,但不是唯一的。不能某一种办法好就让它代替一切。高一,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为主,引导学生走上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的正道,使写作内容来自生活、发诸真情,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为基础,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为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二,继续以练笔为主,巩固深化高一成果,辅之以各类文章的章法结构、表达技巧的训练,以提高表达水平。高三,加强创造力的训练,升华练笔成果。这样,在高中三年的写作教学中,既导之以道路,又授之以规矩,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悟其巧,是符合写作训练规律的。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写作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才思,自然会“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经过自由练笔之后提升的写作能力,“万变”是高考作文的命题。因此,戴上了镣铐不一定禁锢思想,增加了“规矩”不一定扼杀自由。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