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陈 LI DE 教学比赛课后记
前周,海珠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比赛(海教杯)在我校举行。承蒙错爱,本人忝列评委之伍。七剑下天山,群英逐中原。评委“坐山观虎斗”,品察其盛,含英咀华,颜静气动,自得其怀。
8日初赛,19人者晋级8人,陈君位列第一。10日复赛,陈为唯一男士,匹马雄夫勇战七校裙衩,再执牛耳。众人佩服。
来者不弱,弱者不来。众选手或长于朗读,或精于幻灯制作,或经多次打磨而老道圆熟。我校 LI DE 君胜在何处? 井口测天,感受如是:
首先,紧扣文本,立足要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 泛读、齐读、分段读、比较读。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把味,在读中借鉴。课堂以复习《前赤壁赋》名句导入,以填充《后赤壁赋》名句作结。苏子的人物形象、情操文风、美感韵味均在文本中得到体现。某些老师咀嚼太细,学生反而乏味。离文本越远,学生的语文兴趣越淡。任何时候,我们也要提倡走入文本,沉浸于文本。
其次,抓住课文的情感脉络作为处理课堂结构主线,由表到里,由浅到深,由细入微,学生把握住集儒释道于一体、处困境而求超脱的苏东坡形象。有的老师以前后两赋的文风比较为重点,有的以场景描写为重点,设坎过高,学生明于心而难明于口,启而难发,不易到位。 看来还是陈君最为成功。
苏子步自雪堂,携友月夜再游赤壁,写景写月,触景动怀,由乐而恐,文中不时流露数次遭黜、仕途蹭蹬的身世感受,情感色彩渐行渐浓。“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 孤鹤横江东来、道士翩跹入梦等乃点睛之笔。 我们的学生很能干呵,陪伴老师,且行且议,一呼十应,左拾右採。尤其就“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辩析,或曰苏子苦闷有排遣,或曰未排遣,各执一词,舌枪唇战,皆持之有据,辩而得法,辩有深度。似有所谓“师者导,弟子乐,幻入苏子桃花源”之境况。
再次,感情充沛,一气呵成。一堂课犹如一场戏,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基本功需多少寒冬苦夏练就,登台还需要临场发挥,进入角色,幻化角色,能进能出。 又如书法创作,昼夜构思,胸有成竹。待蓄势日久,笔随情发,行于所当行,澎湃而下,石不能当;止于所当止,顿挫反复,计白当黑。 陈君此课庶几近之,胸中“有”雄兵,眼中“无”评委。备课充分,指挥若定,有独到的处理;给学生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且师且友,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难度适中,疾徐有致。下课铃声到,掌声响起来。评委们露出会心的微笑。
或可商榷两点:
A:“摄衣而上,履讒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文气生动,深意在焉。几个动词,不易轻易放过。中国古代文人外儒内道,儒为主流,一有机遇,还是想治国平天下、一试身手,以上文字似可作如是观。
B:关于“五美并-”-----美事、美客、美肴、美酒、美景,如换言概括为“美景、嘉客、好酒、佳肴、妻贤”,似乎更贴切,更饱满。
是为记。
08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