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朴实无华的语文课
――香港浸会大学附中听课感受
12月14日有幸与附中的同事们到香港浸会大学听了一节中文课,感触良多,。
在香港这样一个时尚、现代的国际大都市,这位香港中文老师在赏析诗歌时没有过多地借用多媒体、没有翻转课堂、也没有小组热热闹闹的讨论,是一节朴实无华的语文课,既不添枝加叶,也不虚张声势,真真切切说文,实实在在讲课,非常有效地引领了初一年级的学生读懂了。
这位老师全程是普通话教学,老师的普通话虽不完全标准,但已经很不错了,学生也都是讲着并不流畅的普通话回答问题。上课伊始老师准备了几个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知识的抢答题,随着知识竞赛的开始,走班而来的学生们很快地进入了上课状态。接着老师带着学生根据例子理解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了近体诗的特点。
在学习古诗前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某一天,一位多年不见的好友突然来电,说一小时后来探望你,这一小时内,你会预备怎么招待他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我不禁为这个问题的设置巧妙而称赞,老师能把这首诗的意境切合到学生平时的待客场景来,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这首诗所描写的情境中。果然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很快七嘴八舌地讲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用蓬草编成的门,因为你的到来,今天才打开。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打扫、开门这些有生活实感的细节增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丰盛。家境贫寒,未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你。“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招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
讲到这里,全诗的内容学生都理解到位了,老师引领学生共同的讨论,将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与诗句情境的理解结合起来,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也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
老师的课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动听的音乐,也没有眼花缭乱的画面,没有煸情的话语,每一句话都真实自然,老师在课堂上驾驭自如, 语言表达的感染性,体现出地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意识等。
当然整堂课听下来,学生读得太少,是个遗憾。学生只读了一次,而且读得很勉强,可以看出平时的朗读训练也较少,需在这方面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