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在这三首诗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梅岭三章》中的“章”字,原义是歌曲诗文的段落。三章,就是三首,并且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整体。因此,这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其中,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次章头悬国门,末章取义成仁,皆从“断头”二字出发。 首章,先以生死绝境发想,追怀往昔,表达了创业未成、死而不已的豪情壮志。面临牺牲的考验,诗人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除恶务尽的决心。 次章,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在忆征程之余激励战友,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末章,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未来,从自己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寥寥八十四个字,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傲然而立。
1.这三首诗内容、结构的魅力。 这三首诗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紧密呼应,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整体。三首诗各自从过去、现在、未来着笔,过去是“我”革命的过去,现在是面对死亡的现在,未来是属于革命者的光明未来;而三首诗整体上又各有侧重,分别寓意必战、必胜、必成,全面地展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2.“独语”的写作特点。 从诗前小序中交代的内容可以得知,这是“必死”背景下的诗作。诗人在写诗时,“虑不得脱”,这是准备牺牲前最后留下的呼喊。诗歌冲口而出,情感喷薄而发,并不多考虑“谁读”,但从诗歌的意象中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3.虚实相生,想象奇伟。 短短十二句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断头今日意如何”“此头须向国门悬”等是严峻的现实,“旌旗十万斩阎罗”则具有浓厚的夸张、幻想色彩。“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也都是虚写,把虚构的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同时具有“幻中存真”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 另一方面,诗人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泉台”“旌旗”“烽烟”“血雨腥风”“自由花”等意象来抒写自己的革命情怀,使这组诗极具艺术感染力。
这三首诗,第一首诗诗人回首征程,豪情满怀;第二首诗诗人勉励战友,激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第三首诗诗人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全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1.作者简介。 陈毅,1901年出生于四川省乐至县。1922年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随朱德率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红军长征时,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8年,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1949年2月,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1949年10月,任上海市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陈毅酷爱文学,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被尊为“元帅诗人”,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作品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段时间,是他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敌人包围,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二十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后来“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当时写的“绝命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旌旗(jīng) 阎罗(yán) 血雨腥风(xīng) fēng(烽)烟 jié(捷)报 取义成rén(仁) 2.解释下列词句。 (1)虑不得脱:估计不能脱险。 (2)旋围解:不久围困解除了。旋,不久、随即。 (3)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 (4)捷报飞来当纸钱:希望幸存的同志们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5)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本课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这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一:(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人是谁吗?(学生回答)其中有一位元帅有“元帅诗人”的美誉,他是谁?对,他就是陈毅。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有“一代儒将”的美誉。郭沫若曾赞誉陈毅:“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导入二:在祖国的革命历史进程中,有无数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其中,就有我们的开国元帅之一——陈毅。诗人臧克家形容他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陈毅,学习他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1.朗读课文,圈画诗中的生字词。 2.小组推荐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1.跟着音频,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学提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2.赏析小序。 翻译:1936年冬天,部队在梅山被敌人包围了。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二十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师:阅读小序,说说其作用。 【明确】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以及当时的环境,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形象。 3.分别概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追怀往昔——过去 第二章: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章:展望未来——将来 4.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章节 对象 思想感情 第一章 给自己 面对死亡,诗人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要集合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除恶务尽的决心,突出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势力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 给同志 叮咛后死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殷切企盼人民解放的美好愿望。 第三章 给事业 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这首诗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1.分析诗中意象。 【明确】“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诗人借用面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的形象,来影射人间的反动统治者,表达了非“斩”其不可的决心。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愿景。“遍种自由花”指打破了反革命势力桎梏和黑暗统治的自由之境,人们心灵解放、理想实现,人间成为欢乐之境。 2.赏析诗歌语言。 (1)“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好在哪里?请具体赏析。 【明确】“旌旗”借指军士,形象地表现出军队盛大的气势。“斩”字,利落痛快,笔力千钧,充分展现了诗人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阎罗”影射凶恶残暴的敌人,确实非“斩”不可。诗人就是死了也要集合旧部斩“阎罗”,借助奇伟的想象来抒发强烈的感情。 (2)“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把“飞”字改为“传”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飞”字表现了捷报传来之快,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胜利到来之日的景象。“传”字过于平淡,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人间遍种自由花”? 【明确】“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遍种自由花”指革命理想必将在全国实现,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这三首诗,第一首诗诗人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第二首诗勉励战友,激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第三首诗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全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虽然英雄已去,但他留下的这些诗篇,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