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守住语文课堂的“根”
[ 2010/6/23 9:34:00 | By: 瓜哥 ]
 

请守住语文课堂的

 

在所有中小学所开设的课程中,唯有语文仅为一门学科,而非科学,其它学科(除校本、地方、综合等技术性学科外)几乎都有一种科学体系在支撑着这门学科,这就意味着,它们的教法是有章可循,有规可守的,教法也就相对稳定,离不开科学原则。唯有语文按照《课程标准》上的定性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的内容丰富,承载的东西很多,却又没有什么科学体系,所以教语文,学语文,可以说都有点无章可循,无规可守,缺乏严密的课程体系支撑。加上它的综合性特点,常常让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跑到别人园地里去了。这样的教学又怎么谈得上效率呢?可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却没有一个切实的标准来衡量。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也许这也是中学语文目前饱受诟病的原因吧。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老子》把世间万物的起源归结成一个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李小龙把一切武术哲学归结为”“之术。删繁就简,这是哲学研究的最高境界。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否也能这样删繁就简地用两个词来概括呢?我觉得是可以的。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非常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帮助学生较快积累多种知识,提高听说读写思维等能力,达成语文课堂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如果只是随意地想怎么上就怎么上,那是肯定不行的。无论怎样地随意灵活,就如练武之人,必定要练功,如果只习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教学生学语文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只想到某节课怎么上,还应帮助学生练好语文的基本功。那么语文的基本功有那些呢?那不就是听、说、读、写吗?可这四项基本功又怎么练出来呢?落实到现实的课堂学习,我们就应该守住两点:一是积累,二是生长

积累什么?首先是语文材料的积累,进行大量的记诵。古代私塾先生教语文就是大量的读背,成篇地背,几乎不做什么讲解,然后就是,做文章,也许开始不见成效,可时日长了,效果就出来了,我们那些如巴金、茅盾、鲁讯等文学大师,不都是这样被教出来的吗?二是方法知识的积累:如何读,如何听,如何说,如何写?三是社会生活的经验。做足了积累之功,我们语文教学也就大功告成一多半了。这次北京之行,最大的收获也就在此。北京的老师们特别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他们的课,很少花架子,有的甚至就是“裸课”,让学生反复朗读,涵咏,积累,感悟,将语文课上成了味道浓郁醇厚的姓“语”的课。朱子读书法讲循序而渐进,我理解其实正是讲积累,要尊重学习的规律,不能贪多求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当前的语文课最大的问题不是,而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加工零件,是有后滞性的,语文教育尤其如是,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也许有人说,这是工业化时代的特点,批量生产,求的是多快好省,讲的是高效率,远非农业文明时代能够比的。我也承认,现代教育对人的全方位的塑造与提升、尤其是对整个民族与社会的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确实居功至伟,但讲到具体的语文学习,这种方法是否完全照搬,我心存疑虑。近年来,有好多科研成果证明,语言的学习自有其特殊性,不像其他学科仅仅是将语言当作工具,而是将语言作为了学习对象本身,因此不可能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得遵循它的内在属性和特殊规律。

  “生长也可以叫创新创造,则是对积累的具体应用和检测,积累的语言材料,读写方法,搬个家能不能应用自如;在原有基础上能不能有所生发;有所拓展,有所延伸,有些新的体会。朱子读书法另一句说博学而精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精思不应是老师的,而应该是学生的,精思的过程正是生长的过程。具体长什么?一曰长见识,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自然社会对生活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二曰长能力,学生在听说读写尤其是思维层次上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三曰长情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又有了新的体验与感悟,哪怕它目前只是间接性的。其实,朱子所言并不是发前人之未发,《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谈积累与生长的问题。《论语》中孔子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老师讲课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生长的能力,而不是代替他成长。

积累生长也是相辅相成的,积累是基础和手段,生长是目标和结果。有了积累才能生长,这就好比人要吃饭,吸收了营养才能长身体。所以,学术界总是强调厚积而薄发,二者不可偏废。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总是在积累上不肯下功夫,文本都没看清楚,就匆匆忙忙地催学生生长,一问接一问地讨论来讨论去,恨不能人人举手,个个发言,学生稍微慢了点,教师就急了,生怕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或硬灌,或拉扯,捱苗助长,适得其反。这样做就是没有处理好积累生长的关系。也是得不偿失的教法。

    总而言之,在我们有限的语文课堂上,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推进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都要注意守住这两个根:一是积累,二是生长。每节课都应该问一问自己:我的学生这节课积累了点什么?进而有哪些生长?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有颇为丰厚的积累,又有多而落实的生长点,那么,这节课肯定是好课。反之不然。如果我们平时的课也都能坚持让学生有所积累生长,时日长了,随着他们的积累增厚,创新运用体验的增多,又何愁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能提高呢?

 
 
  • 标签:语文课 根本 积累 生长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