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读《如何和问题学生过招》一书有感
[ 2010/2/15 10:15:00 | By: 瓜哥 ]
 

读《如何和问题学生过招》一书有感

 

我一直以为,美国人生活自由幸福,在美国做老师想必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他们不存在像我们的升学率、中高考这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考核,生存压力就不可能像我们这样,大概每天都轻松自如,上完课就走,就像那些电视剧里偶尔露面的老师一样。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不禁心生感慨,美国老师还真不是容易当的,还是在咱们这里做老师舒服。

不错,美国学生也出过比尔·盖茨这样的天才,但问题学生一点都不比我们少,甚至只会更多。因为美国既崇尚自由,尊重个性,则学生亦不可能像我们这样守规矩,要知道,我们从小就被父母长辈和幼儿园老师驯化成了听话的乖乖儿,到了学校,听话,懂事,守规矩,已经成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了,所谓师道尊严是也。而美国学生则自我意识太强,权利意识太强,桀骜不驯的学生肯定很多,甚至还不乏匪气,动不动还有刀枪伺候。像本书介绍的“没有责任感的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不好的学生”、“具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和“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等,其中很多类型的学生我们也是一见就头疼,而在作者笔下,似乎这样的学生很多很普遍,几乎是美国老师每天都要面对的,要操心的,要跟踪的。而美国老师也太辛苦,更多的时候是尊重,引导,还要不厌其烦,不得打骂侮辱学生,生怕出一点什么乱子,简直是有点战战兢兢,碰上一个做律师的家长那更是临深履薄,不像我们这里,走上讲台即成权威,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是我读本书之后的第一感,还是社会主义好啊。

在美国做老师的确不容易,这种感想还有一个原因。西方人本来就有一种很强的理性精神,对每一个问题都注重解决的策略,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更先进的美国。比如本书里特别针对每一种问题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对不执行任务的学生可以采用“决策制定模式”,对不喜欢和他人共事的学生采用“签订社会合约模式”,对主导课堂的学生采用“因果模式”等,同时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其他多种策略,并且,作者还特意在这些策略之后留下了空格,如果你有心的话,还可以在这些空格里进一步补充。应该说,作为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度,我们其实也不缺乏经验,但这些经验更多的是个人性的,体悟式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更多的是东方式的个人色彩,缺少一般性的通则,或曰理性归纳,实际操作性如何,还真不好定论。像这种由理性出发、理论指导实践的做法,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有任小艾老师做到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老师,那简直要心力交瘁,哪里还有什么生活轻松幸福可言?

第二点感想是,本书贯穿着一种理性精神。有了理性精神,我们才会去把每个学生每个问题当作教育科研课题来研究。我们常说,读西方教育理论著作,有一种“隔”,因为它太理性,冷冰冰的,不符合我们的阅读口味和欣赏习惯。没办法,西方社会继承的是古希腊的理性精神,而我们更喜欢的是体悟式的,关注的是个人的独特体验,心灵的玄想,“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个人比较喜欢哲学,曾经花了很长时间来读黑格尔的《小逻辑》,但除了一大堆名词,还真是一脑子浆糊。我们不太喜欢纯理论的东西,还是经验总结更靠谱。但新的时代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没有理论,我们无法走上专业化乃至专家化的道路,特别是教育理论的更新,对所有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完本书,什么基于脑的学习,什么多元智力理论,还有情绪智力,合作学习等,大部分我自己都似懂非懂。我们讲了很长时间的教师专业化,但很多的理论我们的确应该有一个认真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可能其中有些做法我们已经开始学习,采用,但理论依据与操作原理我们并不一定完全知晓。我读本书时,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理性精神的贯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描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决策解决问题,如何跟踪强化等,简直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教育科研课题,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如果我们也想成为这样的老师。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吹嘘,大学教育是美国第一,至少我们的中学教育是成功的。此言大谬不然。美国人尊重教育规律,关注人的身心发展,注重厚积薄发,它的教育其实一以贯之,绝不可能中断。最近我读了不少关于国外教育的书,发现它们确实有很强的理性精神在,注重研究教育规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做一个经验型的老师其实就足够了,学这些理论有什么用?此言看似自豪,教育过程中经验的确是非常宝贵的,但我还是觉得不妥。因为师生朝夕相处,老师的言行举止,处事方式与思维理性,才是真正影响学生的东西,比知识更重要。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做老师的当然不应该缺少,但重要的,也许是我们如何教给学生这些东西,去影响学生的一生。没有这些精神和理性支撑,科学创造就成了无源之水,空中楼阁。钱学森先生提出的问题,不光是大学教育的问题,我们中学教育也是一样有责任的。

第三点感受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也不光是关注学生的行为偏差,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本书对社会技能的强调让我获益匪浅。作者认为,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智力或知识只占20%,而其他(主要是社会技能,情绪智力)则要占80%。因此,他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谈怎样教授社会技能,包括“基本互动――交流技能――建立小组――解决纷争――确定基调”等,也特别谈了如何教育那些人际交流技能不好的学生,如不喜欢和他人共事,无动于衷,主导课堂,无法和他人友好相处等问题。也许这些问题我们平时也会关注,但绝不会是重点,我们把精力的大部分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上了。慢慢的,我们就变成了只关注那些成绩优秀、能给老师带来荣誉和成功感的学生,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则甚少关注,只要他们不捣乱就行。从教多年后,我慢慢认识到了,教育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幸福负责,而不是只有在我身边读书的这几年。短期我们当然会关注成绩,但长期呢,当然是人生历程。有些问题可能不大会影响孩子的成绩,但却会影响他的未来生活质量。美国的老师的确就是这样在从事教育,他们从容不迫地关注全体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着眼于孩子的健全人格和均衡发展,他们办的是真正的教育。在他们眼里,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都是无比重要的,分数决不能代替一个孩子的全部。为什么美国人既有社会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也许通过他们的中小学教育可以瞧出一点端倪。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教育对我们老师的要求也是很现实的,分数,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分数何止是学生的命根,它又何尝不是老师的命根?于是素质教育被我们空喊了多年,而应试教育的幽灵从来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我们的眼里只有分数,学生们也成了我们实现自己理想、找到成功的必然途径。还有多少人在真诚地关注孩子们的未来?读完书,我不禁感慨:如果我们的教育都这样,孩子们该多么幸福啊!但这样的理想会有一天成为现实吗?我真的很悲哀。

 
 
  • 标签:教育 感想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