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饭局的项羽为何还是“饭局盲”
赵炎
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
这是晚清宣统年间一个文人写的《饭局》诗,读来颇有感触。每天有吃有喝的,他怎么还感觉荒唐和辛酸呢?愚以为,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穷于应付,吃饭是假,搞关系是真,太浪费时间,所以荒唐;二是费心劳神,随时得保持笑脸,说话得注意分寸,各种礼仪一样不能马虎,不然就会得罪人,惹是非,太累,所以辛酸。不得不承认,此君对饭局的领悟比较透彻,每天忙于饭局,却不是“饭局盲”。
中国人的饭局,不是那么随便设或随便吃的,中间有着大学问。宋代文人将吃饭称为“局”,既有现实教训,又有前车之鉴,很形象,看似谈笑风生、杯盘交错、一团和气的饭局,杀伐之声却依稀可闻。不懂得其中学问的人,在设饭局或赴饭局途中,最好先掂量掂量利害,然后再决定设还是不设,去还是不去。
历史上有许多人就是因为对饭局的无知,轻易“设局”或“入局”,不是丢了性命,就是大出洋相。比如,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这里的“三士”就是典型的“饭局盲”;秦王在渑池设饭局招待蔺相如,反而被蔺相如利用,搞得灰头土脸,可见秦王也不是什么饭局高手。
西楚霸王项羽最爱设饭局、吃饭局,到头来还是一个“饭局盲”。他曾轻率地设过一个饭局,在吃饭局的过程中,表现又十分地无知,很是得罪了不少人,被后世学者认为是“间接促成其败亡的一个原因”(黄仁宇语)。这次饭局因为设在陕西临潼鸿门堡,所以,又称为“鸿门宴”。王立平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说项羽,说了老半天,愚以为还是没有完全说明白鸿门宴的本质,所以,斗胆在续几句。
首先,鸿门宴这个饭局完全没有设的必要。
一般设饭局多为联络感情、答谢或者致歉,项羽和刘邦之间当时不存在这些。刘邦先破咸阳,灭了秦王朝,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脸皮已经撕破。入咸阳后,又听信了刘邦阵营的左司马曹无伤的“诬告”,说刘邦想做“关中王”,于是项羽再次大怒,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大战一触即发,再加上谋士范增的火上浇油,别说饭局了,项羽活埋刘邦的心都有。
历史上也有依靠设饭局把对手钓来,然后一网打尽的,如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野史),这对项羽来说,也不需要。因为刘邦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并非前来赴饭局,而是听了项伯的意见,“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是来向项羽“谢罪”的。
前有问罪及杀彼之心,后来人家送上门谢罪了,就该开个严肃的会议,大家坐下来把是非搞清楚,有罪无罪,杀还是不杀,这些决策性的问题都比设饭局吃喝要紧得多。如果要杀,就快刀斩乱麻,杀他个干干净净;如果不杀,就申明人家无罪,放人家回去,就已经是大恩了,再设饭局款待,与项羽自诩为“众王之王”的身份不合,纯属婆婆妈妈的多余之举。
看看项羽的表现,仅凭刘邦的一句话:“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他就完全放弃了应该履行的法律和行政程序,还告诉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随即“留沛公与饮”,轻率得不像一个领导人,简直像个大孩子。
其次,既然设了饭局,就该好好利用饭局,或完成范增杀刘邦的图谋,或实现笼络人心的目的,让刘邦感恩戴德。遗憾的是,项羽这个“饭局盲”一样也没做到,白设了饭局,还尽得罪人,为自己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一是饭局的地方选得不对,让刘邦怀恨。中国古代的饭局礼仪非常讲究,什么人该在什么地方吃饭,绝对不能搞错,搞错了就得罪人。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前堂设的饭局,招待的按例都是尊贵的客人。在后室设饭局,就要看客人的身份了,如果是内眷倒还罢了,以刘邦的沛公身份,若是在后室就餐,就是莫大的侮辱。
从座位朝向上来分析,“项王、项伯东向坐”,显然这个饭局就是设在后室。因为如果是在前堂的话,项羽的座位朝向应该是坐北向南,南向为尊。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就是这个道理。而后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让刘邦在后室吃饭,显示出项羽对饭局礼仪的无知。据考证,范增应该是知道这些礼仪的,但他不会说出来。
二是在座次安排上,再次得罪了刘邦,连带着得罪了张良。看项羽是如何安排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的项羽、项伯,其次是坐北向南的范增,再次是坐南面北的刘邦,最卑是坐东面西的张良。
按照“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僚属以客居上”的古代礼仪要求,项羽为尊是对的,其次应该是刘邦(刘邦是沛公,比左尹项伯爵位高),再次应该是张良(三个僚属中,唯张良是客),然后是项伯,范增居末。
如果这样安排的话,范增会立刻领会项羽不杀刘邦的意图,那么,也就不会出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紧张场面了。大家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和和美美的,刘邦恐怕不会中途开溜(严重失礼)。即便这个饭局不能完全收到笼络人心之效,亦可为范增“一计不成,再生一计”预留了思考和部署的时间。
三是彻底得罪了范增。本来范增和项羽之间是有预谋的,还约定“摔所佩玉玦”为号。前文中说了,错误的饭局地点和错误的座次安排,使得范增错误地领会了项羽的意图,更加坚定了他杀刘邦之心,“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言而无信,就把范增给得罪了。让项庄搞刺杀,又被项伯阻挠,等樊哙上场,刺杀计划也就完蛋了一大半。范增此时的懊恼与对项羽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刘邦开溜以后,范增拿到张良献上的玉斗,放在地上,然后开始发泄,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他轻蔑地称项羽为“竖子”,我以为这也是一个大错误,最终激怒了项羽,“父子”二人的关系从此进入冰河时代。说到底,还是这个饭局造的孽。
刘邦后来批判项羽说:“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多半还是说的鸿门宴。现在人提到鸿门宴,总会联想到“饭无好饭”,有阴谋诡计,其实,鸿门宴只是一场半吊子的饭局,计谋也是失败了的,还算不上一个成功的“局”。
一个“饭局盲”错误地设了一个饭局,不只成为了项羽个人功业的重要转折,也成为了整个秦末历史乃至中国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什么叫历史的奇迹?这就是。
历史上能够称得上饭局高手的人,刘备算一个,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饭局中,他的表现很出色。赵匡胤也算一个,一杯酒就夺了兄弟们的兵权。可惜这些高手都比项羽生的晚,他们无法帮助项羽“脱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