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怀念从前,是因为现在稀缺
[ 2011/7/20 19:21:00 | By: 瓜哥 ]
 

怀念从前,是因为现在稀缺

余远环

 

陈丹青有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怀念民国?》,其实,大约从90年代末开始,学界就一直在发掘民国的往事、人物,成为一种精神资源,至今方兴未艾(今年因为百年辛亥,更是大热)。

那么,我们为什么怀念民国呢?因为那时的人,都一股民国范儿——有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陈丹青举例说:“1979年我在北京的什么演出场合远远看见当时的侨联主席廖承志。迟到了,穿着肥大宽松的中山装裤,一脸疲倦而宽厚的官相,被前呼后拥走过座位当中的通道,和人握手点头,谈笑风生,十足像个老爷。你想啊,虽然他在共和国做了三十年大官,但他爹是民国元老,他是第一代民国老革命的公子哥,大少爷,从小看惯两党大老,自是民国的气度。前年读到一篇他的下属的回忆,果然说他一天到晚开玩笑,为此还做检讨,检讨时仍旧开玩笑,说是临死前再说一句,逗大家笑笑,然后跳进棺材去。这就是民国范儿。如今的高官会是这般做人说话吗?”

真的有民国范儿这样的东西吗?其实没有,一个概念而已,民国的人,和今天的人一样,一样米养百样人。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那么一些人,特别有气度风范气节,比如明朝,有杨廷和父子,有王阳明、杨涟、左光斗,还有东林诸名士等等。清朝,同样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谭嗣同、胡林翼、左宗棠等,陈丹青只是在借题发挥。

当然,不得不承认,因为民国多处在军阀混战阶段,政府顾不上思想的统治,加之民智初开,思想出现极大的碰撞,因此,民国的人,特别是政要和名人,比起现在,确实有气度,有风范,有气节,有精神,有礼仪,从政界到军界到学界、文艺界,充斥这样的人,无论是袁世凯、段琪瑞、徐世昌,还是蒋介石、汪兆铭、廖仲恺,无论是胡适、傅斯年还是陈寅恪、黄侃、刘文典,乃至后来的瞿秋白、张太雷等等,气度风范,都没得说。

但是,我们喜欢民国,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这样的东西是稀缺的,比如陈寅恪现在为什么有那么高的地位,为什么成为学界最推崇的人物,他的著作,选题专门,文字也很古奥,感兴趣的人不多,看得懂的人也不多,感兴趣又看得懂的更是凤毛麟角,其思想还“囿于咸丰同治之世”,其议论还“近乎湘乡(曾国藩)南皮(张之洞)之间”,他最不应该成为公众人物。然而“最不应该成为”的最终还是“成为”了。而且,还弄到了人人都拿他来附庸风雅,“满村听说蔡中郎”。

因为陈是“教授中的教授”;因为他“竖看百年中国学术史,从晚清、民国到共和国,能真正自觉地用生命去践履”;因为他的人品与气节;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宁作戏笔,不入时流”。易中天说他,“要做研究,可以做大课题,但必须按照‘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去做。如不能,则宁肯不做,或者去做‘无益之事’,正所谓‘闲同才女量身世,懒与时贤论短长’。”而今天的我们,正如过去北大的王瑶先生所说:“什么是知识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有独立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当世的知识分子,少有这么的从容和气度,更不用谈什么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了。

我们广东喜欢说,缺什么补什么。专家说你体内缺乏某种元素,你就会特别喜欢吃富含这种元素的东西。

这些民国的人物的精神气质,都是现在的稀缺品。因为稀缺,所以关注,因为稀缺,所以有价值。

正如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因为缺真情,所以特别容易感动;因为到处只有情色,缺少爱,所以爱情显得特别奢侈;因为城市缺天然食品,缺清新空气,所以特别喜欢农村;

正如常识的稀缺,所以梁文道和陈丹青显得那么重要;正如敢言敢说,韩寒显得那么让人觉得可爱;而“根叔”(李培根)的稀缺是因为大学姓官不姓学。

当透明度成为稀缺资源,我们就翻墙;当我们成为目田时,我们就喜欢自由。

因为稀缺,所以珍惜,因为稀缺,所以才引起关注。怀念民国,主要是因为现在稀缺。

 
 
  • 标签:社会 精神 缺乏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