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转帖)现实中断章取义的事还真不“一塌糊涂”
[ 2012/1/3 15:35:00 | By: 瓜哥 ]
 

现实中断章取义的事还真不“一塌糊涂”

毛牧青

 

刚刚发现:北大校长周其凤在微博上又被炒红,起缘于1224日他在长沙一中学的演讲。随即一些官媒出面打圆场辩解,称他的讲话被一家媒体报道的标题为《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断章取义歪曲”,正是该标题及报道中的一个段落在微博上被引用,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批评。

网友对周校长“如果是从我们现在是个地球村,在培养世界公民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它培养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感到骄傲的是他们的总统,哪个总统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负人家,就想把它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就想按照美国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这段话反应最大——尽管他前面铺垫了“现在大家都觉得美国的教育好,我们也在向美国学习,什么哈佛、MIT等等,其实美国的教育也不是那么好。它有它好的地方。怎么讲?美国的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美国公民,这是很成功的,因为为美国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把美国建成为这么一个很霸气的强国”的前缀。

纵观周校长不是断章取义的全句,显然不难看出周校长的醉翁之意,在于抨击美国教育导致的所有总统(当然也包括华盛顿、杰佛逊、罗斯福、林肯了)都不是“世界公民”而是打着“民主”“人权”的霸权主义坏蛋。反正我读了全文总体感觉并非辟谣所说的“断章取义”。岂止是“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简直整个美国就“一塌糊涂”。

而且,仅就湖南报纸制作的《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标题,我认为也是恰如其分制作的不错,达到了标题功能:点明讲话实质,吸引读者眼球。但我认为还不给力,换到我制作就会叫《北大校长抨击美国教育“一塌糊涂”》。呵呵~~

作为国内知名院士、化学科学家和最著名高校一把手,周校长不去研究化学尖端,不去诚心治学育人,却跑到家乡大讲主流意识形态高调,也着实让我感到吃惊,一些话也不好说。好在我转载题头的浙江台视频把我要说的话都说了,自不再言。

所以《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这个标题我看不错!

大凡搞过新闻的圈内人都懂得,一则新闻标题制作很有学问也最难作。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和灵魂,把标题制作好了就等于新闻成功了一半。用少而精的俗语(或借代词句)画龙点睛提取新闻精髓,能跃然纸上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共鸣,给新闻增加阅读的兴趣和媒体卖点,应该说是新闻标题制作的技术活。这点国外、在我国民国时期和港澳台媒体遂成传统屡见不鲜。近些年来内地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也吸收了这种读者喜闻乐见的业务经验见诸平面或立体传媒,应该说是个新闻写作的进步,远比板着脸用些老生常谈的枯燥术语高明一万倍。《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标题就是把周校长最精髓的话提炼到标题,达到了宣传的目的,又何错之有呢?

有人认为这个标题是在“歪曲”和“断章取义”。这不成立。因为该新闻报道除了标题还有下文。你完全可以读完全文再发议论再作判断才是。不看全文仅凭标题去断章取义误读就过早下结论,那可不是个好的风气——除非你傻逼!!

说到“断章取义”,这种现象历来是我们的强项并有着光荣的传统。在现实中,断章取义的事还真不“一塌糊涂”,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为了打倒或搞臭某个被掂对的人进行“罪名”清算,人们可以随意不顾历史局限事件背景时代条件说话对象等客观事实,主观去对某句话采取断章取义大搞实用主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借以给他人制造莫须有罪名,或以此抬高自己身价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从工商业改造到大跃进,从反右到文革的历来运动,从打倒“地富反坏右”到批判“黑帮”“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帝修反”,这种风气有意无意成了潜移默化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惯性手段,至今仍延绵不断香火缭绕,成了一些国人整治“异端”的拿手好戏。

断章取义最明显的是名人的语录被滥用被曲解,导致了人们的思想混乱。文革前的《毛主席语录》小红书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到了文革达到登峰造极地步,上下互动的“革命大批判”,包括当年最高层主流声音的文痞王力关锋戚本禹张春桥姚文元们,采取“断章取义”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故意歪曲事实的手段,汇总被治罪人某些片言只语做罪证,再套用伟大革命导师或杰出理论家的片言只语去逐条分析批判。乱扣帽子乱抡棍子,上挂下联无限上纲,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曾不知冤屈了多少好人。譬如老人家的“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句话。抛弃历史背景和讲话所指,泛泛成了一句凡事都套用的“真理”,就荒天下之大谬矣。这就是历史的惨痛教训。我们至今为何仍迷恋这种恶习呢?

同样,在一个理论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的社会环境里,一些官方的“断章取义”的变种——隐瞒真相蒙蔽事实,在一些敏感事件的不得不片言只语报道中得到验证。我们有时看到某篇敏感事件报道,总会发现某种暧昧的藏着掖着的闪定进程逻辑上思维上空间上的断代不连贯性,缺乏最起码的新闻事件背景的交代,让人读后如同嚼蜡。对事件中出现某些“反动言论”的罗列,却不见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叫嚣”的很有说服力的原因说明。即便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也多为顾左右而言他的蒙混,或“我全然没错,全是别有用心的蛊惑”的自圆其说。这些难以成立的苍白漏洞的断章取义报道,你很难感受某些要解决问题的诚意和智慧。

当然,类似像周校长的话“被断章取义”在微博论坛广遭批判的思潮,也犯了“瞎子摸象”的片面理解。不看全文只凭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也是另一种走向极端的不良风气。过去我们常说“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就是这种含义。目前网络上的喧嚣倘若能理智冷静去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左”的还是“右”的观点,都在犯着同样的通病。

最近我有两个月时间没写《魔鬼的颤音》“一句话短评”了,连一事一议的所谓时评也懒得动手了。我在想:为什么现在的时评那么滥也那么烂、甚至连自己也跟着搅和进去了?时评不同于传统上的杂文,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实效性的一事一议。现在一般像样的纸媒电视每天都有时评版块,各个网络上的时评写手也多如牛毛。一事突发万人评说,成了一种履行公事行为,似乎大家都是游离真空的局外人个个赛神仙都是正义化身。但严格讲,“一窝蜂”产生的时评大都是粗制滥造的跟风造势,有分量的凤毛麟角。充其量是个主观臆断体会,或是为逐浪头的时髦。因为不是第一现场的当事人,只能凭新闻报道对某人某句话或某举动的断章取义片言只语去评说。而目前国内新闻媒体弊端和某些媒体的偏颇,又让新闻事件多了层“蒙娜丽莎”的云山雾罩。许多引人关注的报道中,一些当事人通常会成为被剥离背景的孤立元素,任由老记们神说六道评头论足。这种不好效果很容易让事实走样真相扭曲,让不少时评作者和网络写手跟着感觉走误入歧途,也就使一些看似不错的时评,或在要害外围摸太极作痛苦状的伸张,或继续不断重复着以往老调絮叨,实质效果对事件良性发展和理智解决于事无补,甚至适得其反。说来时评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也应以事实为依据,不能“想当然”和“合理想象”,更不是像堂.吉诃德那样自诩正义“骑士”去大战风车臆造一个“设想敌”。这样“时评”看多了也就常反胃。这是我们时评的悲哀。

说来北大周校长的“一塌糊涂门”,也只是现今诸多议论和时评的一个凡例的插曲。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浮躁,与我们的体制、环境、思维有关。周校长该注意了,网友该注意了,时评家该注意了,“左派”“右派”该注意了,我更该注意了——因为在貌似迥异的问题上,我们彼此都在犯同一个错误!

 
 
  • 标签:断章取义 评论 社会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