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被打”说起
这一次讲《阿Q正传》这一传统名篇,完全是受到了近期读《红楼梦》的影响。《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甄士隐听疯和尚唱《好了歌》,只听到了两个字“好”和“了”,忽然悟道,遂遁入空门。上课前我反复读这一课,恍惚间所有的故事全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个“打”字,于是才有了下面这一段感悟,和教学实践。
一.精神胜利法
在这个节选的片段里,阿Q被各种各样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打,然后他的名言金句都闪亮登场了。
第一次是被闲人打,被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被打后,阿Q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子……”于是也心满意得地走了。这大概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吧,实力不行,就在嘴巴上找便宜,尤其在我们这种重伦理的国度里,冒充对方的长辈,几乎成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第二次也是被闲人打,阿Q认软了:“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饶是如此,闲人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碰了五六个响头之后才放。这一次阿Q觉得他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外,余下来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又算什么东西呢!读到此处,不禁掩卷长叹,能够从奴隶的生活中寻出“美”来,这才是万劫不复的奴才!
第三次是百年不遇地赢了别人的钱,结果还是被人打,白花花的银钱也被人抢了,可以说心里应该很窝火才对。但他有“奇招”,擎起右手,用力地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耳光,热剌剌地有点痛,这才心理平衡了,仿佛打的不是自己。这个反应实在是太奇特,飞来横祸虽不常见,但很多人也有过,而要靠自虐来找平衡,只能说这种自轻自贱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第四次是和王胡打,估计王胡还不能算是一个闲人,因为同是卖苦力,向来被他瞧不起——也不知他从哪里来的逻辑。不过这一次不是比美,而是比丑,因身上的虱子没有王胡多而产生矛盾,结果也是同样被打,使得阿Q心里很郁闷。
这几次被打有一个共同点:先是饱受皮肉之苦,但随后他便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用虚幻的胜利与荣耀将失败转化为优胜,从而达到心里平衡。课文中,精神胜利法无疑是阿Q最典型的形象特征,其实质就是将屈辱失败转化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光荣和胜利,自尊自强又自轻自贱,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无疑是其中最大的特点。
有人说,我们也需要精神胜利法,人都要有一点阿Q精神,我觉得这个太搞笑了。人当然需要自我安慰,需要给自己找另一个说法,没有谁会无所不能,永远成功,但面对失败的坦然自信,和自欺欺人的懦弱、忘却失败的人格自我贬损相去何止道里!
二.奴性
在所有被打情节中,最经典的当然是被假洋鬼子打:阿Q “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要被打了,不是逃不是躲,更不是反抗,而是“候着”,这个细节极为传神地画出了阿Q深入骨髓的奴性,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节选部分还有一个不是细节的细节,就是阿Q“蒙”赵太爷打了嘴巴,被掌嘴并被喝令不准姓赵,本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但在所有未庄人包括阿Q本人看来,他的地位反而变高了。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阿Q也因此获得了其他人的格外尊敬,一个“蒙”深刻地揭示出了包括阿Q在内的所有人的奴性和变态心理。于是,在被王胡揪打后,他的这种反应就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难道时代变了,赵家真的减了威风了吗?我们不禁想到,奴性是阿Q一个人独有的吗?不,绝对不是,是未庄所有人,是全体中国人,深受专制思想和君权文化毒害的所有中国人!由此,我又进一步联想起了鲁迅先生《灯下漫笔》中的名言:“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三.欺负更弱小的人
被打而不反抗,或者说没有反抗的意识,其实正说明阿Q的内心是认同这种强弱尊卑等级的,于是他转而欺负更弱小的,也就找到了合适的逻辑。
课文最后写到了阿Q转而调戏小尼姑,“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而且还“用力一拧”,活画出了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而现场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弱者呐喊一声,相反,倒是出现了本课最经典的一句:“阿Q十分得意地笑”,“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地笑”。为何少一分,就是因为那些鉴赏家也怀有同样龌龊的心理,却没能像阿Q一般动手,来一个肉体的亲密接触。这个“九分”当真入木三分!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叹息,揭开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原来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中!于是,下一点就可以理解了。
四.在小说里,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正常的人,闪现着人性光辉的人。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平等,友善,和睦相处,他们不是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就是无中生有地找碴,打架,强者欺负弱者,弱者则欺负更弱小者。也许有人说,这是因为阿Q是个穷屌丝,“六无”人员,如果他有正常的家庭,肯定会不一样,这一点我相信,我们在对自己家人时表现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但这毕竟只是人的自然属性,虎毒尚且不食子呢。而我们感兴趣的是人的社会性,是他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同类的态度,这才是文化高低优劣之所在。课文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个这样的人,大家仿佛都像牲口一样在活着,长得是人形,说的是人话,但表现出的行为和潜在的心理逻辑却完全跟“人”不沾边,也许这才是让我们无比纠结的事。
往深处去想,鲁迅先生其他的小说也都在说明这个问题,《祝福》中的祥林嫂,在苦难的深渊里拼命挣扎,可就是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拉她一把,相反大家有意无意地把她往绝望处推。《药》里唯一的“真的人”夏瑜,不光血被人吃,自己还被人看作是无法理解的疯子……
有人说不喜欢读鲁迅先生的小说,因为他写的太阴暗太沉重,让人透不过气来。这的确是鲁迅先生小说的特点,他的文章读起来不轻松,可这不是鲁迅先生的问题,而正是中国历史的问题。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里也沉痛地说过,中国历史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发现人的尊严!
读完了课文,我想问大家一个严肃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社会和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办?或者换一个问题:在批评阿Q之后,我们该如何做一个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