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成都听课感想三:写作教学的思考
[ 2015/9/21 15:55:00 | By: 瓜哥 ]
 

成都听课感想三

高中写作教学的思考

 

先从新疆老师的课说起,她上的是韩愈的名篇《祭十二郎文》。我觉得老师的课是一节好课,老师个人素质高,有气场,能感染学生,以点带面,注重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任务完成得相当顺利。但评委们却说,这节课没有抓住本单元的重点,体会韩愈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连贯”的特点,细节抠得太琐碎。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韩愈散文的特点我这个学了几十年古文的人都未见得能有什么深切的体会,更何况十六七岁的现代孩子?我们的教学目标拟定是不是应该更现实一点儿?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这次一口气听了四节写作课,对人教版写作序列有了一点感性认识,更多的是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产生的疑惑。27号上午,连续听了四节写作指导课,分别是“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因为没有见过教材,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序列,单节竞赛课当然也无所谓学理严谨。具体的听课过程与感想就不再罗嗦了,只想就这四个教学目标谈点个人观感。

先说“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前面限定写作题材,后面是写作训练要求,这节课杨子江老师上得成功,老师的素质之高当然重要,也应该和要求限定得具体明确科学有关,老师只需要找大家感兴趣的题材,告诉学生写作充实的方法就行了。而其他三节课相对平淡,全都是老师自身的问题吗?未必。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这个专题前面讲的是议论的原则,缘事而析,即事明理,由现象深入本质,提示因果关联,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模式,而真正的思维方法,恐怕需要老师补充。比如删除枝蔓直击核心,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真问题是什么,哪些是伪问题;比如“追问”意识,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实质何在……上课老师只提及了以小见大,恐怕无法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深刻的思考方法。后一句“深刻”是思想高度要求。如何深入,是一个技巧问题,但什么才叫深刻,则与思想积淀有关,恐怕这个是不能教的。深刻,总与思想高度和视野相关。就说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天当然不只有井口大,但这不是蛙的错,坐在井里才是笑话的根本原因。平时我也给学生讲过四大名著,如果不换思想不换眼光,你仍然只能局限于故事人物,拘泥于成败盛衰,什么谁是第一条好汉之类,没有现代意识文明视野,你就无法发现《水浒传》的凶狠残忍,《三国演义》的权谋算计,《西游记》的现实无奈与挣扎,发现其中隐藏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丛林法则,专制冷酷。换言之,之所以无法深刻,其实正是因为我们身在“井”中。大而言之,中国历史为什么无法跳出盛衰循环不已的怪圈,又何尝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存在致命的局限?我们跳不出已有的“井”,没有外来文化的观照,外来思想的冲击,思想中只有常规常识常式,当然不能有所谓的深刻。不知道阳光在哪,苍蝇只会到处乱撞,徒劳无功。学生如果没有思想与视野的积淀,自然无法找到有效的突破口,比如从历史,文化,哲学,现实,人情,传统等角度思索,深刻何来?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这个标题一出现,我就愣住了。当时我百度了一下,还真的是这样说的。锤炼思想,只为了更准确更严谨更深刻,是内容方面的要求,而文采有无或优秀,纯属语言表达能力问题,是技术范畴,两个完全不搭调,我很好奇,教材中他们是如何捏到一起的。锤炼思想,当然与主题与思路与核心问题和思想深度相关,但如何“锤炼”,我还真不好说,古人说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但那推敲的是表意的妥贴,不是什么思想。至于文采能不能教,当然都可以教,才智灵气天赋无法教,我们能教的是鉴赏别人灵气的能力,什么是才气什么是拙劣你能比较,但技巧更多的是语言,是表达的匠心独运。我看上课的老师处理就太简化了,以为讲几种修辞就万事大吉,实则大谬。在学校教研时,我就讲过一个观点,鉴赏别人的语言,不是只讲一个修辞就完事了,重要的是欣赏别人想象的灵气和表达的新颖或贴切,是否道出了你心中有而笔下无,是否在你脑海浮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光知道修辞手法是完全没有用的。

“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创新当然是必须鼓励的,尤其是当代社会,创意为先。所谓新颖,总是针对一般性常识而言的,你必须有思维的起点,因比较而存在,无旧何来新?而老师上课时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她拓展的“中国大妈”这个素材本来不错,饶有兴味,但她没有注意材料必须分类,简化教学内容,更没有给出一个比较流行的结论,让学生如何创新?她给学生推荐的思维方式如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当然也不算错,但完全是术语介绍性质,过于含糊笼统,没教给学生具体做法,学生当然茫然不知所措。在我看来,新颖,强调的是对常识的质疑与批判,其实就是狂人说的那句话,“从来如此,便对么?”我在课下给她设想了一下求新的路径,一个字,换,如换角度换对象换方法换思想。比如《曹刿论战》,别人赞曹刿,你就可以赞庄公;《失街亭》别人批马谡,你可以批诸葛;记得有一本杂志有个专栏“格言新解”,都是反弹琵琶的好例子。更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得跟学生说明,创新,是因为现实生活需要,是学生个体体验需要。借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颖,总是因为材料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解读,新,就成了天外来客。另外,这一训练专题与前面提到的“深刻”这一教学目标有无重复?老师上课时就提到了这一点要求,但这其实是老师的误读。既有“深刻”,创新就应有自己的定位,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写作能不能教?当然可以教,否则语老师的地位就岌岌乎殆哉。至于教什么,当然是技术,技巧,文体特点,结构与语言技巧。但,恕我直言,教学效果有限。大家都知道,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可见语老师教作文少慢差费的窘态。以我30年教学体会,前两“怕”还可以有办法,第三“怕”几乎无能为力,因为这里更多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阅读积累的问题,是思想积淀的问题,技术再高超也无法掩盖思想的苍白贫瘠,特别是写作的勉强。所以很多老师才说写作不可教。想起一个古老的笑话,秀才娘子问,难道你写一篇文章比我生小孩还痛苦?秀才答,当然,你肚子里有货,而我肚子里没货!

尤其是按人教社编审的意见,教材强调教材的序列性,强调读书的连续性,没读过书的人肯定无法达到相应的能力程度。但他们忘了,这是母语教学,学习的途径与方法灵活多样,绝不仅仅限于课堂。相信很多语老师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不好好上课专门看有益小说的学生,语文考试的成绩绝不会差。很简单,没有阅读,没有“格式化”过自己的思维载体——语言,你的表达肯定力不从心,捉襟见肘,而没有思考没有思想深度的接触,你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写作冲动与写作质量。现在,他们知道只能教技巧了,但技巧毕竟解决不了写作的核心问题,让孩子们爱上写作的唯一途径,就是丰富他们的思想,深化他们的认识。比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法律审美……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没有这些思维切入点,技巧怕是派不上什么用场。

再扯开去,说得不客气一点儿,我们教的很多东西,其实是在误人子弟,因为我们教的其实是伪知道,比如议论文的“三要素”,真的有用吗?孙绍振教授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从两篇高考作文满分卷看“三要素”的流弊》,对这种伪知道进行了学理批判。我曾一直想写一篇“慎言举例”的教学心得,对中学常用的例证法提出质疑。倒不是说议论写作不能举例,只是说用例子取代理性思维,缺乏严谨周密的逻辑,同样没有说服力,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在诱导学生,以偶然取代必然,以貌似取代内在分析。像这样的伪知识还不少,有待我们深入思考辩证。

写作肯定要教,关键是教什么。我觉得中国人逻辑理性不足,写作教学就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教学生如何以逻辑的方式说理,以新的思维方式质疑,这才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 标签:写作 教学 反思 
  •  
    Re:成都听课感想三:写作教学的思考
    [ 2015/9/25 19:55:00 | By: swb200703 ]
     
    swb200703此文写后不久,在《南方周末》看到一篇文章:《“填鸭式”教育扼杀创新?错》。文章说,在2014年美国GRE考试中,中国数学能力在所有国家中名列第一,但分析性写作惨不忍睹,有人归咎于中式教育忽视甚至压制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这其实不是教育方式的问题,而是教育内容的问题。中国中小学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时,把引用名人名言及正着说反着说视为论证,根本没有教学生如何通过证据与推理确立有效论证,训练的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