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什么是母校?
[ 2016/12/8 17:16:00 | By: 瓜哥 ]
 

什么是母校?

《再别康桥》解读

诗歌不外情景二端。诗歌主体写了四个意象“金柳,青荇,潭,船”。“柳”很好解释,它本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关联离别,特别是配上夕阳,波光,再把它想象成新娘,用这个唯美的形象来借代指母校,赞美讴歌之情顿生。“潭”也是一样,诗歌通过别致的比喻,将它想象成彩虹,自然联系到负笈求学时的激情与梦想。尽管岁月沧桑,人世变迁,生活无情地改变了你和我,彩虹似的旧梦早已无迹可寻,多少悲伤多少无奈多少伤感,但他不愿损伤那个曾经的好梦。特别是“船”,诗人以“净化”的诗歌独特手法,选取了当年划船远足的意象,而不是教室图书馆这类更容易想到的物象来隐喻青春年少时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飘逸洒脱,轻灵自由的风格,给人极大的美的享受。诗人在此启发我们,生活其实是需要沉淀的,滤去那些支离破碎的细节才能呈现纯净的美,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楚。还记得史铁生说过的吗,“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离舞台太近。”

唯一引发我思考的,是“青荇”,是康河里的水草,是什么使得诗人如此心悦诚服,而如此“甘心”?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于他心中的激情。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他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同学们刚刚从初中毕业,动不动就母校母校,似乎依恋得不行,但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什么是母校?也许有人说,是那间留下太多气息的教室,是老师是同学。但如果母校只有对我谆谆教诲、耳提面命的老师,只有一起读书一起逃课、同甘共苦的同学,那么,这样的情形哪里不曾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如果母校仅仅给我们留下了知识的回忆,那我再给大家推荐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什么是教育?就是老师教给的知识全都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请问你又作何感想?

也许有人会用网上流行的段子来回应。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曾说,“母校,就是那个你可以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重庆大学前校长李晓红也说,“母校,就是那个左看右看不顺眼,但还要回来看的地方。”但容我说得不客气,这些话都没能清晰明白地说出,母校如何影响了我的成长,建构了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徐志摩一般。因为在剑桥求学时,徐志摩接受了纯西方的教育,形成了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所以,在我看来,母校应该是建构你的精神世界、影响你未来生活与人生方向的地方。

我想,如果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唤醒学生的自尊和荣誉感,不能激发学生向上向善尚美的生活激情,不能以公平正义正直勇敢为终极价值追求,为学生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那它有什么资格成为这样的母校!

 
 
  • 标签:母校 精神 
  •  
    Re:什么是母校?
    [ 2016/12/9 20:44:00 | By: nanguo(游客) ]
     
    nanguo(游客)一口气读完,赞!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