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青年节
[ 2022/6/3 21:17:00 | By: 瓜哥 ]
 

我的青年节

 

多年之后的现在,我才意识到,几乎是从那一夜之间,我开始了成长,开始用怀疑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开始理解了北岛的愤怒“我不相信”。

严格来说,我和他们只是同龄人,我根本不够格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在那个巨大的黑洞静坐绝食时,他们在关心这个国家的文明进程、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时,我已经在偏远的农村中学工作了四年,关心的只是每月可怜的工资能不能到手,能不能应付一个月的生活。我和他们的唯一联系是每天的即时新闻,只能看到因绝食而憔悴的脸,他们的深切感受和真诚信仰我还不懂,限于见识,限于思想。

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朗读一遍大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或者抄写其中最沉痛最决绝的语言:“他们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他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用作家刘洪波先生的话来说,青年,首先是一个政治与社会概念,总是意味着理想和热血,意味着对美丽新世界的憧憬,意味着不满,愤怒,意味着怀疑与批判,不妥协。我辈读书人,自小接受的是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是责任与道义的担当,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情怀,所以非常认同这种界定。当年那些可敬的大学生,很多自幼贫寒,脸上还有营养不良的痕迹,也基本没有走出国门去看世界的机会和能力,甚至对今后个人的人生道路也只有朦胧的思考,但他们自觉自愿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兴盛结合在一起,义无反顾。他们关心政治,关心这个古老国家如何向现代化转型,他们满怀善良的愿望,希望这个苦难的民族从历史的泥淖里拔足,走向新生,走向民主体制,拥抱普世价值。他们,才是纯粹而高贵的理想主义者。那一段时间,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对电视新闻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对这个国家可能的新生充满了幻想,甚至狂热。

尽管在此之前,舆论宣传的“大喇叭”已经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污水泼向了部分先行者,可谁能想到,这群静坐的大学生,面对的是曾经与美军打了个平手的万岁军钢铁洪流的无情涤荡!从此,年轻的脸庞,鲜活的生命,伴随稚嫩的梦想,灰飞烟灭,都化作了神秘而幽暗的姓名,在旷野飘荡。“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历史一再证明,在人类文明进程的若干关键节点,我们总是选择了最差的那一个选项。悲剧的宿命无法逃避,那一声叹息,在历史的长河里恒久回响,刺痛我们的梦想与灵魂。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历史总是这样愚蠢而残忍地重复。但时代终于进步了,装甲车取代了马队,机枪取代了棍棒,还有高压水枪迅速冲洗了一切罪恶。时代终于进步了,我们开始知道秋后算账,永远的档案污点,永远追踪下落,直至永远不得翻身。时代终于进步了,他们终于知道哪些是禁忌,不准出现。从此,和伟大的三一八不同,几个数字连在一起成了敏感词,讳莫如深,我们进入了一个满屏都是破碎青花瓷的时代,后来读者不明就里。

但时代还是进步了,给了我们偶尔清晰过的印记,卫星也记录了那一夜的浓黑,在全世界众目睽睽之下。

街市依旧太平,岁月遵旨静好。呻吟之外,生活依旧要延续,犬儒遍地,物欲纵横,享乐主义盛行,声色犬马大行其道。禁忌高压之下,我们把曾经的理想和情结丢到一边,默默地追求个人卑微的体面,尊严和幸福。尤其是高房价高成本的生活压力,使今天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沉默,坚忍地苟活着,理想不再,激情不再。报应来得一点都不突兀,那些年龄属于青春期的成年人,只会温顺地保持沉默,或者生活不下去,干脆选择了一跳,无声无息。青春,作为社会政治文化意义上的符号,消逝了!

从我正式进入青年,过上青年节开始,我就被告诫,青年乃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进步理想、不断进行社会变革的启蒙主义精神的载体,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探索未知、战胜迷信的理性主义精神的载体,更是敢于奋不顾身地反对不公正、抗争腐朽势力的理想主义精神的载体。而当这一代年轻人开始用玩笑、解构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社会矛盾的时候,我可以说,那种曾经激动人心而推动了历史发展、敢作敢当而锐意进取的“青年”,消失了。

也许热血总会在特定的条件下澎湃:“我们最后一代。” 但我同样怀疑,不认同不合作的背后,这种令人窒息的绝望里有多少青春的力量。看过一个韩国电影《1987》,那是一代青年的觉醒和抗争,最后一刻,当那个女学生站在车上,第一次举起拳头呐喊的时候,我被深深震撼了,光荣属于他们,属于绝不甘于沉默的奴隶!看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不止于此,光荣同样属于这个民族,属于坚决支持青年学生的国民,属于记录这段历史的电影人,更属于这个直面历史、勇于改过的国家!没有一朵花能独自开放,没有一个觉醒者能独自打破这间铁屋子,成功与荣耀一定是全民共享的。从来不会有所谓的孤胆英雄,正如俄国十二月党人的荣光,和他们的妻子家人的高贵,和对他们投以钦佩敬畏目光的士兵农夫画家一起,永远铭刻在历史的印记里。所以,读大先生的小说《药》,我才被深深刺痛,孤独的先行者永远只能是悲剧收场,寂寞无名,一如旷野里无数青年的幽灵。

是的,青年也需要援手,需要支撑,需要全社会的共鸣和力量,特别是在这种浓黑如铁幕的时代中。所以,青年节也应该而且必须是全社会的节日,爱护青年,敬重青年,让年轻的心跳召唤社会前进的激情,正义的荣光,从而保持一个健全肌体的活力与生命力。

相比之下,我反倒希望我们是第一代,觉醒的第一代,抗争的第一代,哪怕我们已经不再年轻。经过了那一夜,我的青年节推迟了,我一生的座右铭变成了“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 标签:青年 纪念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