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聚焦元认知,提升思考力
[ 2022/6/24 10:32:00 | By: 瓜哥 ]
 

聚焦元认知,提升思考力

试卷讲评的领悟

 

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 20世纪 70年代提出元认知这个概念。Sternberg将元认知定义为关于认知的认知,认知包含对世界的知识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元认知涉及对个人的知识和策略的监测、控制和理解。元认知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认知系统的了解,以及对自己如何进行认知系统信息的处理决策过程。(摘编自百度百科)

简而言之,就是“跳出自己”来观察自己思考状态的行为。观察,监控,反思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发现其中的不足,然后改进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我们不必将知识和答案作为重点,而是着眼于思维和认知过程,发现思维的断点、盲区和歧路,结合思维体验,反省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这是一种高级的学习能力。

试卷讲评肯定不能简单对答案,满足于得分或者进步多少,知道自己又错了多少题,麻木于原地踏步,而应该回顾反思自己答题的过程,即直面思维过程和思维状态,找出自己的思维困惑,知识缺陷,和答题技巧的不足,并通过笔记整理,反复练习,达到改进并提升的目的。

这个要求既琐碎又细致,可能还会很艰难,但很有意义,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很有益处,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如果老师处理得肤浅,学生极可能学得肤浅,思维将一直停留在浅层次,甚至本能反应中,学习兴趣也无法调动。

本节课拟通过几个具体例子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认知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一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慢慢来吧。结合阅卷情况和班级得分,我挑出了几道思维能力层级典型且学生容易失分的题,仅供学生学习思考,不求面面俱到。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课堂也应该是这样的,老师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例子,供学生思索和模仿。举例尽可能从易到难。

必须说明,说的是讲评课,但我无意于只针对本次考试,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成绩得失,而是着眼于学生答题中暴露出的思维和认知上的问题,所以,可能会让关心成绩和名次的同学失望了。

具体过程如下:

1、文言文翻译

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强化得分点意识:关键动词;重要文言现象如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些属于基础知识复习,对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有帮助。)

    如何发现并突破难点:贾竖?提醒学生学会观察与联想。前面出现了“将军”,这里的“贾竖”是否突兀,能不能发现,或者说猜想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能否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突破口?比如文句后面就提到了派人带着钱财去贿赂秦将,印证前面这句话,这些对我们的思维突破有没有帮助?

2、语用表达题

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宣传标语,要求列举科学减盐的三条措施,每条不超过9个字

第一,题目提供了什么答题暗示?请同学们树立整体意识,如果几道题都围绕同一材料,那么题目之间其实是可以互相参照的。比如“科学减盐”这个话题是文段核心,这个关键词对我们做上一题是很有帮助的,有了关键词,答题一定可靠得多。

第二,提出了几项答题要求?我特别看重这种思维训练。面对任何问题,首先分项分点,罗列条件和要求,达成目的需要的步骤和前提等。所有的学科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这种严谨周密的思维。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换个时髦词,就是“推演”。

第三,你觉得难在哪里?在问题和解答之间,你的思维障碍在哪里,题目中有哪些隐性要求你没有重视,或者说,你还缺乏哪些相关的其他知识储备?比如,宣传标语有什么要求,我们可能没有专门学过,但日常生活中肯定不少见,这种命题其实就是生活化语文的表现,生活情境,具体语境,会成为我们试卷上的题目呈现形式。你能否抽象概括几条?这一步思维过程千万不能省,因为它将影响你的作答,最终直接影响你的得分。

3、诗歌鉴赏题

有人从颔联描写的景象中读出了悼念之意,对此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第一,题干即暗示,思维方向的暗示。读懂题目意思,尤其是读懂暗示,其实就是读懂命题意图,读懂思维方向。比如“有人……读出了悼念之意”,什么意思?本来按正常的思维,按字面的理解,是不可能读出这个意思来的,但有人非常聪慧,能够读出这个意思,而你就必须把这个主题明确化。这是不是很像数学中的证明题?完成此题,最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思维过程,即在起点和终点间补充完善逻辑链条,并且做到严谨有条理。

第二,做此题需要结合什么知识?这又是隐性要求,要求罗列清楚。比如情景交融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手法,而反衬则是特殊表现形式;比如答题格式和得分细则其实就是得分的标准,能否把老师平时强调过的步骤依次呈现在答案中,考查的是的知识储备。

所以,结合自己的答案,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发现自己的思维缺陷与断点,这才是最有效的试卷分析总结。

4、论述类简答题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传统宅第和园林的特点

你觉得此题难在哪里?如何突破?

此题表面上考概括,实则考查思维能力。做这类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整句甚至整段的摘抄,如何避免?比如文段一,围绕“门”这个小点做文章,当然也会体现园林与宅第整体的特点,但侧重点在“门”上,只能总结提炼其中反映出来的总体特点,即关键词,但不能原句照搬;比如文段二,以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两种建筑的总体特点,甚至涉及到建筑理念,用途等和具体特征不相关的名词,这些反倒是应该剔除的;而文段三,才涉及到部分相关答案,但也只能挑出一些关键词,而不能整句整段照搬。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道题答案并不新奇,但特别考信息筛选与提炼,概括与整合,难度非常大,对思维的要求非常高。与此类似的还有一种新题型,对关键概念下定义。对此,我们更需要立足基本阅读,读懂题目要求,才有可能接近命题要求。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中学生答题,最喜欢照抄原文,原句甚至整段,表面上看是省事,其实还是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欠缺,因此答题缺乏自信。这是一个普遍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因此也最能考查学生真实的语文能力,我们必须直面它,就是说,平时听课积极参与,随时做笔记,整理自己的思维,这就是所谓的过程式学习。

结合上述材料和《红楼梦》相关内容,对“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作一简要分析

此题属理解并运用类,考查的是论述文中最难的“迁移能力”,既考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又考查学生的概括和表述能力。多数学生会望而生畏,老师,我总不能把林黛玉住的潇湘馆长什么样儿给背下来吧。其实,这真是对命题意图的一大误解,并且是非常典型的现象,把迁移题当成了背诵默写题。那么此题如何突破?结合参考答案,谈谈受到什么启发?比如潇湘馆的属性究竟是园林还是宅第,比如园林的什么特点在潇湘馆中有体现,比如园林与人之间互相表现的关系具体如何体现等。做这种题,与是否熟读名著没有直接关系,只与是否读懂题、明确答题要求有关,与思维过程的严谨清晰有关。所以,答这种题更需要自信,敏感,和理性思维。

5、文学类简答题

有人这样评论茨威格的小说,“正是抱着这种对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乱世里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才选择了这种表现形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还是学会认真读题!请敏锐地发现题干中隐含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才能有准确的理解和解答。认真读题,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主题不是问题,反对战争,理解同情战争中的弱小者,在表述里已经清楚明白了,关键词就不可能是这个,而只能是“这种表现形式”。思维更进一步,“这种”是指小说这个普遍概念,还是现代小说这种具体明确概念?明乎此,我们才会发现答案关注的焦点。这种思维的深入与追问能力,才是完成这道题的真正关键!

其次,结合我们学到的关于小说关于文本阅读的哪些知识,我们才会对此问题有更深的认知?比较答案和我的答题,我有没有发现自己存在思维固化的问题?比如,传统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对我们答题有无帮助;比如现代小说的基本手法,变形与夸张,象征与隐喻,在这篇小说中如何体现?思考到这一步,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小说中的奇特处,比如这个人物的出场和他的结局。

所以,试卷分析必须直面自己平时的思维和障碍,关注考场上的思维惯性和答题盲点,彻底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思维,聚焦元认知,提升思考力,老师的讲评课才能真正触及自己的灵魂,这样的听课才对自己的学习和终身发展起作用。

 

 
 
  • 标签:讲评 思维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