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新课题
评杨婷婷老师的大单元教学说课课例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上第一单元选编的六首现当代诗歌,以“活动·探究”单元的形式呈现,并设置了三个具体的任务——“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在教学形态上形成了一个以学习任务驱动的单元整合性学习体系。杨婷婷老师参加海珠区青年老师教学比赛,选中的是这一课题。在说课环节,杨老师结合九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开展了跨单元整合、跨册整合、课内外整合相结合的大单元教学,并设计以下几个学习任务进行了实施。
任务一:鉴赏诗歌,把握诗歌特质与魅力
1.比较朗读:感知诗歌的形式美。
课前要求学生将所学诗歌中的一首改写为散文,或把学过的一篇散文改写成现代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视觉感受和朗读体验方面感知诗歌分行、分节和空行写的魅力,进而对诗歌与散文有更为鲜明的感知与体验。课堂上,学生体悟诗歌与散文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现,可以鲜明地感知到诗歌分行、分节形成的诗句独立和诗意留白,既强化了诗歌的节奏,又给读者带来了更多思考与回味的空间,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还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创意。
现当代诗歌的形式美,还体现在有些诗歌延续了古代诗歌押韵的特点上,让诗歌更有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比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都是全诗一韵到底,音韵和谐一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共四个小节,则是每一小节都换韵,整首诗整齐中有错落、严谨中有活泼。
有些现当代诗歌的形式美还表现为各小节句式、节奏甚至是字数都相对整齐。闻一多曾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新诗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就遵循了“新诗三美”的主张,全诗韵律和谐,色彩丰富,句式整伤。但更多现当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则更为自由灵活。比如,艾青就提倡写散文化的自由体诗,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火把》等名篇就都是散文化的自由体诗。建议,可以适度补充一点点诗歌相关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2.吟咏品读:赏析诗歌的语言美。
(1)语言的凝练性。分行、分节只是诗歌的外在表象,仔细吟咏品味诗歌,我们还会发现其语言魅力还体现在高度凝练的语言与表意丰富的词语选择上。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结尾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用高感凝练的语句集中概括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必将超越历史创造空前伟业的英雄气概; 余光中《乡愁》的结尾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描绘了无限的空间距离,并在其中填满了无法排解的家国情绪,读之今人回味无穷。
(2)语言的跳跌性。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可以忽略某些过程,在节与节、行与行、甚至是一行之内,呈现逻辑上的大幅度跳跃。比如林微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第三节一-“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词与词之间,行与行之间,就构成强烈的跳跃,留下逻辑空白与意义空白,给读者以天限的想象空间。这一点,建议在说课中着重指出。
(3)语言的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往往能给诗歌增添更多神秘与新奇、别致与高雅,赋予诗最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深意。比如,穆旦的《我看》在遣词造句方面就较多地使用了陌生化的表达手法一一结尾句“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看似不合事理,却能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季节交替中花朵的自然荣枯,而且“燃起”和“吹熄”这一组词语更是在对立和矛盾中形成了无限张力,让人感慨唏嘘; 林微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开头句“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中,“笑响”是听觉,“四面风”是触觉,诗人却用“点亮”这个表现视觉的词把三种感官神奇地打通了,这种附生化语言的处理,不仅让诗狼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还使其表意更为丰富深刻了。当然,这是个人建议,说课中可以灵活处理。
3深人本质 挥究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整合九上第一单元选编的大首诗歌,寻找它们的共性,会发现这六首诗歌都是借描写某一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抒发某种情怀,即都是在寓“意”于“象”,而且诗歌的主体意象都是由一组具体意象构建。比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四月天”不仅是总的春天意象,是诗人所歌咏的“你”的化身,代表着爱、温暖和希望,同时这个“四月天”又不是虚无的,而是由春风、春光、云烟、细雨、花草等一些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
意境是一种情境或情调,通常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整体氛围,往往是一首诗的最终呈视,而且是抽象的或虚化的,需要感悟和概括才能获得。朱光潜说的“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中的“境”指的就是“意境”。
一般来说,多个意象会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意境。比如,《我爱这土地》中诗人就将自已化身为一只喉咙已然“嘶哑”的鸟,通过歌咏饱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物象,营造了祖国山河破体、风雨飘摇的萧条意境,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即作者头脑中总是先有一个个意象,然后才将其祖合融汇为一种意境。
虽然对初中生不宜讲得太深,但还是略有提及的好,为他们将来进入高中学习打基础。
任务二,朗诵诗歌,读出韵律与情感。
1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作品表达的基本情感取向或价值观态度。朗读诗歌的首要任务,是把握诗歌表现出来的感情基调。朗诵诗歌,可透过语言、意象、韵律、意蕴等深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比如,光未然的《黄河颂》借歌颂黄河的雄健气魄赞美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感情基调是激昂豪迈;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表达了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与对未选择的路的惋惜、无奈却也无怨无悔的复杂心理,感情基调是深沉与感叹;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写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歌颂了周总理为革命鞠躬尽瘁的伟大品格,抒发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感情基调是崇敬、悲痛与深沉。
2.复习朗诵技巧。
我在听课后专门查了一下资料,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非常重视朗读。以七上为例,在课后思考探究中对朗读提出明确要求的课文就有5篇,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包括“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顿”“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尝试分角色读”“探究本文的感情”“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等。除此之外,其他五册教材也对朗读进行了多处呼应与补充。为此,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复习朗读技巧,提升朗诵水平,便是九上第一单元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必然选择。
3.开展朗诵比赛。
(1)小组朗诵比赛。每位学生在课内外读物中自主选择一首现当代诗歌作为参赛朗诵作品,独立进行朗读设计,写出选诗原因和设计理由,开展小组朗诵比赛,互相评价交流,推选小组参赛选手。
(2)举办班级朗诵比赛。各小组群策群力,拟写选诗原因、设计理由以及选择朗诵形式(独诵双人朗诵、齐声合诵、多人轮诵、配乐朗诵、配视频朗诵)的缘由,小组排练后举行班级朗诵比赛。
(3)做好赛前赛后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制作节目单,推举评委和主持人,制定评分细则,准备串词,布置教室(背景),确定奖励方案,等等。具体评分细则可设计如下:
参赛学生姓名
|
朗诵诗歌
|
参赛篇目确定与朗诵形式选择理(10分)
|
|
朗诵技巧书面设计(10分)
|
|
朗诵效果一:感情基调、表情、动作和态语等(40分)
|
|
诵效果二:重音、停、节奏、语气、语调等(40分)
|
|
任务三:尝试诗歌创作,抒写个性与思想
诗,是心灵触动的音符,是情感流动的旋律内容简短,抒写随意,易于朗诵,被学生广泛喜爱。刚开始指导学生创作诗歌,教师应降低门槛,使诗歌浅近化、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自信和迫切的热望中学习写诗。
1.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
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触发人的情感。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找到具体可感的物象承载他们的情感,扩展写作诗歌的想象空间。
2.垂炼语言。
诗歌讲究语言精练优美,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并加以陌生化处理,力争使所写诗歌做到节奏鲜明与音韵和谐。
3.创作哲理小诗。
诗歌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诗歌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生活点滴,尝试写哲理小诗,抒写自己对生命、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比如,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表面上写的是林中之路,实际上却是在写人生之路,蕴含了“人生路上要慎重选择,认真走好每一步”的哲理;泰戈尔《飞鸟集》中也有大量的哲理诗;冰心的《繁星》《春水》就是模仿泰戈尔的《飞鸟集》写成的哲理小诗;艾青的《伞》《镜子》等也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现象,以短小的形式,表现了隽永的情致和哲理。
4.举办班级诗会,编辑班级诗刊学生放胆创作诗歌后,品评交流,推选优秀作品编辑班级诗刊,掀起学诗写诗新高潮。
综上所述,在大单元视域下开展现当代诗歌教学,以落实诗歌特质为基点,以学习任务群设计为驱动,以探究式学习活动为教学形式,开展大单元系列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夯实诗歌教学基础,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语文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学诗、爱诗、诵诗、写诗打开一扇明亮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