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高二期末考试作文题评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与人之间需要对话,国与国之间需要对话,人与天地自然也需要对话。但有时很难与对方对话,正如“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理解和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按说这则材料审题没有难度,不就是围绕“对话”这个关键词,论述需要对话,和针对“难以对话”的现实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吗?先前我就没细想过这个问题,等到改作文时,总是难找到满意的作文,再回过头来读题,才发现问题大了。
按辞典解释,“对话”可以具体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也可以比较抽象地理解为谈判。但不管是人与人还是国与国,我们大体可以理解为大家彼此交流想法,述说要求,避免误解或误判,因此,对话必须是双向的,表达必须是清晰明白的,沟通必须是顺畅的;对话时需要参与者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不得蛮横霸道,搞单向输出;有时还需要设身处地,易位而思,所以还需要谦卑、包容的态度;当然更高级的,是对参与者的视野与胸怀有要求,比如自信从容,智慧担当等。学生只能模模糊糊感知到这一点,他们用的是“境界”一词,能理解到这一点也不错了。
但第三句话“人与天地自然也需要对话”就变味了。依据前面的逻辑,这里的“对话”也应该是平等的主体,是相互的表达与收获,但这里的对话就是“单向度”的,天地自然没法自我表达,它也不可能从人这里领悟到什么呀!所以,这里的“对话”意思应该是领悟,是我们单方面领悟大自然的静穆,伟岸,雄浑,苍茫……更准确地说,是人在精神上的自我领悟与提升,只是借了大自然之名。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比如苏轼“唯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比如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比如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比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些美与意义,本不属于大自然,是我们人为赋予的。可评卷时我们发现学生都写成了人对自然如何,变成了一个主体一个客体,都写成了人如何认识自然,征服改造自然,敬畏保护自然……自然作文最后大都指向了那一句名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出现这种误解,学生当然有问题,但命题老师就没有责任吗?完成任何一篇作文,都要首先从理解概念出发,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起码找事例就不会出现偏差,更不用说论述的展开必须紧扣其内涵。同一个概念出现了两种解读,我们老师能本能地感觉这些事例不当,但能指望学生在考场上区别同一个词在表达上的微妙差异吗?这种对概念的模糊性解读是任何一道严谨的作文题必须避免的。更何况最后一句说对话困难,又回到了前面两句中“对话”一词的基本解读上去了,更见这一句插在中间莫名其妙。
再说后面一句。对话当然是很困难的,这一点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切的体验,自不待言,但后面一句“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我感觉就有问题了。吴老师在细则里面表述得非常客观,非常克制,一个时间一个空间,时空受限,还可以泛泛地理解为知识与视野受限,导致无法对话。但无论怎样解释,这里的谬误都无法回避:先贴标签,再居高临下,傲慢地鄙视。我都不配跟我对话!这不是平等甚至谦卑的对话,这是在搞情绪对立。
举一个大家津津乐道的例子。《论语侍坐章》,这该是平等对话的典范了吧,夫子先摆出一副平等谦和的样子,你们就不要当我是老师了,不要拘谨,随便说,言者无罪。但怎么可能呢?老师的职业病犯了,一个一个地贬过去,学生越来越不自信,幸好有个曾晳,给弟子们争了一口气,才成就了这一名篇。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对话是困难的,要保持平和博大的气度胸怀是困难的,夫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人。所以,对话的困难多了去了,利益所在,思维方式尤其是意识形态差异等,都给平等自由对话制造了障碍。但这种事先就要贴标签、污名化的态度首先就不对,或者应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这种傲慢睥睨。幸好,阅卷时发现学生多数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直觉出发,没有计较这种说法的问题。
我猜想,这道作文题的命题初衷可能是主张对话,不要孤立隔离,针对当下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不要搞对抗切割,要平等对话,消除分歧矛盾,我们开展的各种战略对话,国际论坛都是极好的例子。但,大部分学生都想不到这一点,相反,倒是有很多学生写到了满清闭关锁国拒绝对话也不会对话导致的惨淡结局,这确实是个好例子。更何况,我以为,语文教学尽量避免政治与其他因素对语文学科教学的伤害,不要动不动就反美帝,一副愤青模样。这样的例子就不举了吧,为了和谐。
说句题外话,不少同学念念不忘民族曾受到的伤害,有很重的怨妇情结,甚至还有暴发户心理——你们不要还以老眼光看人,把我们当二等公民来对待,我们今天强大了,厉害了!暴发户人人想做,但暴发户心理就不要有了。类似的这些想法是非常有害的。说真的,我本人非常认可这个话题“对话”,这对培养学生自信从容、平等包容、敏锐灵活、博大谦卑等品质非常有启发有帮助,着眼于学生的人生格局和终生发展。如果学生真的从中领悟到了对话的要诀与意义,视野与境界,会是一件受益终生的好事;但如果简单粗暴地搞起了对立对抗,这不是好的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最后还想说一点。900字的篇幅,想写清需要对话和对话困难这两个方面,实在是为难学生了。能写透彻一个方面都很厉害了,还是高抬贵手吧。
作文质量分析
考生作文主要出现以下这几方面的问题:
一、审题
1. 没有审准材料的核心关键词,通篇在谈“代沟”“理解差异”“语言力量”“选择”“好好说话”“隔阂”“发展”,又或者把核心词“对话”换成近义词“交流”“交谈”“沟通”。
2. 对核心词“对话”的内涵理解有误。如以下文段,把“对话”写成语言技巧、说话、交流。“对话”是双方的,较为正式的、主动的,与“交流、沟通、说话”不同。
3. 没有全面把握材料,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强调对话的必要性,即“需要对话”,第二句提出有时很难对话,强调对话面临的困境,即“难对话”。考生需要综合材料写作,但是大部分考生仅分析材料“需要对话”与“难对话”的其中一方面,或者仅提及“需要对话”与“难对话” 两个方面,展开一点分析。
二、表达
1. 内涵表述不清,如以下文段。人与天地自然对话应该表现为,人从大自然得到的启示、警示,人对大自然的感悟等,这里的对话应该是双方的,面对大自然给予的启示,人是有所回应的,这里的“回应”可以指受到启发或者给予行动反馈。
2. 把材料作文当做以“对话”为话题的作文来写。
3. 表述游离于材料内容。如开头谈“对话”,延伸出去谈用实力与他人对话,最后便大谈如何提升自己的实力,偏离了文意。又或者没有紧扣观点论述,部分作文虽有举例,但事例与观点的逻辑关系不严密。如以下文段,唐帅的事例有“对话”之意,但是没有阐述清楚。而徐梦桃的事例,实际上重点并不是在讲“对话”,而是在阐述“坚持”。
4. 阐述不够深入。很多学生只是泛泛而谈“个与人对话”“国家与国家对话”“人与天地自然对话”,结尾稍阐述“难以对话”。阐述不深入,没有去深挖原因,更没有去思考面对“难对话”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做?是尊重差异,不强行对话,还是换位思考,积极对话,亦或是拓宽视野,寻求对话?
针对于此,提出作文备考建议:
1.进一步强化审题训练,确保每篇考场作文都要完全符合题目要求。
作为考场作文,审题始终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求,特别是从近年高考写作命题的走势看,为规避套作,防止宿构,题目设置的要求有日见增加趋势。不仅提供材料,必须根据材料作文;还创设情境,必须符合情境要求;还设置任务,必须完成任务要求;更限定主题,必须围绕主题展开。当然在各项要求中,“材料”还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情境、任务和主题这3项要求不一定都出现在一道写作题中,但“材料”是肯定会出现在材料作文题当中的,并且从这几年作文题的材料来看,综合理解材料,审准材料核心内容,才是王道,也是决定作文能否上一类文的首要因素。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材料,是材料作文审题的核心要义。
2.注重事例与观点的逻辑关系的严密。积累素材很重要,但是如何用好素材更重要。正确运用素材要做到论据与观点配套。在立意观点符合题意的情况下,若材料与观点不配套或部分不配套,很容易会被降等级。论据与观点脱节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内涵是似而非,一知半解,以致于无法紧扣观点准确论证。第二,是作文表述不注意事例与观点逻辑关系的严密。对此,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老师还是要踏踏实实训练学生围绕核心词论证的能力。如果时间有限,老师可以从文段训练着手,反复训练学生紧扣观点进行叙例析例。
3.切实加强思维能力训练,使作文向高分迈进。
在保证稳得平均分的基础上,学生写作的上升空间何在?注重培养时代青年的辩证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要着重学习和运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要让学生学会用作文的形式、思辨的办法,正确地表达观点和想法。
每位学生的问题不一样,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要首先分析出学生在写作中呈现的思维问题是什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既要给学生一些带有共性的逻辑概念,如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也要有所针对,要发现学生是写作中的哪一环节存在逻辑问题,再进行突破。
最后,尽管我不太满意,但还是给大家推荐一下,GPT写的考场作文:
跨越障碍的对话
人类作为一种具有语言能力的生物,在与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交流中需要进行对话。但是有些时候,与对方进行对话会面临着很多障碍和困难,需要寻找方法来跨越这些障碍。
首先,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中,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思想和观念的不同。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和背景都有所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独特观念和思维方式。而这些观念和思维方式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先克服自我偏见,多倾听对方的观点,理解对方的思想,这样才能够缩小思维和观念上的差距,消除沟通障碍,进而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其次,在国与国之间的对话中,除了思想和文化的差异外,还会受到语言和政治等因素的限制。语言的障碍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理解的困难,这时候,双方需要彼此关注、建立互信的基础上,通过翻译、口译等方式进行对话。而政治因素的限制可能会使对话更为复杂和困难,这时需要双方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平等、相互尊重和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从中找到共识。
最后,在人类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对话中,最大的障碍在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意识的缺失。人类在对待自然问题时,常常采取自私自利和短视的方式,导致破坏自然环境,而自然则对这种破坏健康的生态系统做出了回应。因此,人类需要更多地了解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与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跨越障碍的对话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人们需要解决不同层面上的障碍和困难,以建立起更加健康和积极的社会关系,同时加强与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