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日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登陆管理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留言

请稍候,载入中。。。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邻居



「 观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
→youngtt 发表于 2015/9/14 10:39:00

观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夏日炎炎,七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我们一行人齐聚蓉城近郊的双流中学,观摩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本次初中组的竞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五位老师参加。这些选手都是各省经过层层挑选选出的佼佼者,应该都是有两把刷子的。赛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及苏教版,古诗文教学、散文教学、写作教学为重点,其他体裁涉及较少。参赛老师提前两天抽取课文,需要在四十八小时内设计出一堂异地借班展示的好课,确实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三天的观摩,15位竞赛老师的精彩表现和几位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令我获益匪浅,特将我印象最深刻的感悟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坚守语文阵地,凸显语文本色。这一感悟其实不仅仅来源于成都观课,早在之前观摩学习本校老师的课堂教学及与本校李建辉老师的几次交流中也早有体悟。坚守语文阵地,凸显语文本色,在我看来就是要让语文课有“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即是语文课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语文课时,注意在课堂上渗透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比如除了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之外,还要求让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文体之美,因为语言之美和文体之美是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独属于语文学科的东西。在这次成都观课中,来自宁波的俞志涛执教的《核舟记》获得了专家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但观课的老师们有很多人不予赞同。在交流互动环节,有老师就此问题专门询问了专家评委,专家评委给出的回答是俞老师的课不仅仅讲核舟是怎样的(美术课),而且讲作者如何再现核舟内容(语文课),所以斩获高分。而张蓉老师执教的《悼念玛丽·居里》,她在教学中补充了很多体现居里夫人的高尚品德的背景材料,我当时就在疑惑此举是否合理?这些背景材料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很易获取,在课堂上为他们补充这些材料有意义吗?这篇课文难道就只是让学生知道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吗?这应该不是语文课的任务吧。果然,最后专家点评时,就提醒要注意本文的文体特点,从演说词的角度去带领孩子们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及作者爱因斯坦做这一篇演说的目的。

二、深入挖掘文本,找好切入点。这对老师们的学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篇课文讲得是否到位、是否深刻、是否生动,与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与切入密切相关。只有深入挖掘文本,在理解透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匠心独运,以一个精巧的切入点统筹全篇全课,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直触核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张新宇老师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他从分析首联和尾联作者情感的变化入手,让学生猜测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将首颔颈尾四联的起承转合呈现在学生面前,构思精巧。何向老师执教的《俗世奇人·好嘴杨巴》以杨巴向李鸿章陈情的关键语句为突破口,让学生体悟杨巴的“好嘴”体现在哪些方面。

 

除此之外,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对我们的教学也很有启发,特辑录如下。

 

王本华老师:

提出几个问题

1古诗文教学,要以“言”为基础,重视对 “文”的理解。

2要找到很好的切入点;这是重构教学内容的外在显现。

3 在“言”与“文”的关注中,还要去思考教材编者的目的,单元的教学重难点;要通过诵读培养语感,过多地讲概念会影响语感的形成。

4 要注重文化,有历史文化视野,把文本放在时代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褚树荣老师:

1 写作能力说怎样形成的?在写作实践中形成。

2 学生写作与作家写作或自由写作一样吗?不一样。学生写作要讲究规矩,作家写作要追求创新。

3 写作教学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实践,而不是教知识。

4 写作训练是重技法训练,还是动机激发?

5 一节课能展示一次完整的写作过程吗?不可以。只能指导某一技法、某一环节。

6 在一节课上,能看到学生的写作上的进步吗?应该能。

7 这三节写作教材与选文相同吗?如何处理这种教材?

8 如何对待三节教材后的文本?一定要按照“知识”做吗?

强调四个要素

1 知识说明与实践训练比重该如何?

2 技法训练与动机激发该如何结合?

3 过程指导与现场效果怎样获得一致?

4 教材权威性与教师的创造性如何协调?

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层面

文言文的三个层面是,文字,文章,文化。文言文是以古代文言文记录的,以古代文章形式呈现的文化结晶。

 

最后一位专家

现代文阅读四个层次:

第一,筛选字面信息(知识性);第二,揣摩隐含的思想(感情性);第三,把握文本前后关联性(思维性);第四,对文本精妙进行赏析,对其不足能质疑,对文本情感与读者人生体验的关联有关注(审美性与思想性)。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 标签:语文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