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21/7/6 10:15:00
>>自然之道,同途殊归——也谈陶渊明同嵇康的人生历程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陶渊明和嵇康二人人生经历和思想中的诸多相似之处:都曾少年丧父,怀着抱朴见素的生活观念,一心向隐,都有 “不肖父”之子,都有金刚怒目式的诗文。在教育子女问题的探讨中,二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陶渊明在忧勤中加深了对自我的体认,去往自然的本真;而嵇康却不得不走向矛盾的思想中,无奈挥别自然的从容。
关键词:陶渊明;嵇康;教子观念;自然
      
    陶渊明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式的坦荡在浔阳南野开荒,嵇康挥洒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式的诗意在林下锻铁。他们一个有着葛巾漉酒式的真性,一个有着临死奏琴式的坦荡。陶渊明同嵇康,一个平和恬静,像是一位谦和的长着,一个金刚怒目,更像一个清峻激荡的剑客。然而,就是如此不同的两人,他们的人命历程却巧合地呈现出诸多相似,也许正是浔阳这个山明水秀的地方让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出现了交集——陶渊明生于斯,而嵇康曾经仕于斯①。

一、异代俊彦共此情——陶渊明及嵇康人生历程之共性
陶渊明虽同嵇康的思想、诗文风格有诸多差异,但此二人在人生历程上却展现出相似的轨道:少年失父的遭遇、异代之际政治环境的尴尬、生活态度上不矫揉造作、一心向隐的职业选择、同有“不肖子”之父的家庭,这是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少而丧父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自述身世:“加少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②在《幽愤诗》中又说到:“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无父云孤,赵彦深认为失父而无覆庇曰露,薄祜而早失贤父,嵇康应是少年丧父,由母兄教养成人,此后对母兄的教养之恩念念不忘。陶渊明在《祭从弟敬远文》③中亦云:“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相及龆龀,并罹偏咎。” 偏咎即为偏丧,失去父亲。龆龀之际,当在陶渊明七八岁时,他的父亲就已经离世。或恐陶渊明和嵇康都缺乏父爱,所以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总是弥漫着舐犊情深的殷殷爱子情怀。

(二)、异代政治环境的龃龉
嵇康世为庶族④,后同曹魏宗室联姻才显赫起来。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名将陶侃,可陶氏家族曾是少数民族,由庶族而显赫,在那个重视门第观念的年代,始终为世家大族所轻。嵇康生活在魏晋异代之际,作为曹魏宗室的女婿,本身政治身份就十分尴尬。陶渊明处于晋宋异代之际,虽然他没有很深的政治认同感,但在那个“大伪斯兴”的年代,陶渊明同嵇康心中抗心希古,对政治心有惨淡,忽忽不乐,因而选择乐道闲居,与世无争,守护生命自然的本真。

(三)、抱朴见素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和嵇康同样受到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俗无忧”态度的影响,都希求保持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甚至以身亲躬为的方式去融入生活。嵇康爱好锻铁,《晋书·嵇康传》云:“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圆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锻铁这件事确为嵇康所爱。虽有学者认为嵇康锻铁跟他想逃避政治、服食药散有关,但从他亲自锻铁的行为来看,即使服食养生,嵇康都保持着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
比嵇康锻铁更有名的就是陶渊明开荒南亩,种豆理秽了。与其说陶渊明保持着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是由于家贫所致,毋宁说是自身天性使然。他曾经反复歌咏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这种养真守拙、质朴素净的生活方式是毋庸置疑的。
    
(四)、隐隐于世的职业选择
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自不必提。短暂入仕终不免“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而事乡里小人”,记挂着他的酒和菊,也记挂着他的故渊和旧林。所以说,陶渊明的职业不应该是“国家公务员”或者普通种田的农民,似乎只有隐士这个词来形容他的职业才更为贴切。更深层次讲,隐士的身份本就融入了他的生命存在本身。
嵇康也是一位隐士,少年时无意于仕途经济,只想逍遥于于人世之间,快意于山水之中,他在《五言古意》中就说过“自谓绝尘埃,终始永不亏”,安心地闲居于山阳,潜心读书,抚琴长歌。在同曹魏宗室联姻后,嵇康还是入朝为官了,所以他在临死之际才会悔不当初,“昔惭柳惠,今愧孙登”。柳下惠和孙登一直是他的精神偶像,可入仕之后,他似乎越来越不能自已,无法顺从于自己的心愿,从自然开始进入到非自然的状态。 

(五)、子不肖父
如果说早年失父是陶渊明和嵇康共同的遭遇,那么同有“不肖父”之子也是他们共有的难题。嵇康之子嵇绍不肖父,是因为嵇康始终无意于仕途经济,可是嵇绍却走向了高官美宦、仕海浮沉的道路,最终致官左丞相,被唐代史臣赞为“乱世忠臣”。①嵇绍并非是不孝子孙,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向有杀父之仇的西晋王朝俯首称臣,而是顺从父亲的遗志入仕为官。从客观事实上来说,他毕竟走上了一条跟父亲相反的道路,所以才会“不肖父”。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他的烦恼不是儿子是否做官,而是纠结于儿子们资质平庸,有难为诗书的隐忧。在《责子》诗有云: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云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在东晋世家大族的家族门风的影响下,既然有一位文学杰出的父亲,儿子们应当不至于泯然众人。可陶渊明的五个儿子实在是太普通,对于文章诗书真的是拙于为此。十六岁的陶俨懒惰无双,令陶公失望;二儿子陶俟在就学之际,却不爱学习;陶份在十三岁却分不清六和七;小儿子陶佟似乎也没有给陶渊明以希望,整天想着吃吃喝喝。陶渊明要是生活在今天,恐怕要焦灼不安、夜夜难眠吧,奈何奈何!
除却以上几点,陶渊明同嵇康一样,都有高昂激峻的诗文,一个有着“非汤武而薄周孔”式金刚怒目的诗文,一个有着“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存”高亢狂野的诗歌。涉及诗文方面就不再详述了。

yoyo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yoyo/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