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20/7/20 17:29:00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你对孩子有何长远的养育目标?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独立自主人。但是,我们却经常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他们听话。很多研究表明,逼迫孩子顺从会阻碍孩子成为独立的思考者。为了长远的目标,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养育手段

请你想象书中的一个生活情境——家庭中有两个宝宝,姐姐阿尔盖比刚满四岁,弟弟刚出生不久。有一天晚上睡前,阿尔盖比拒绝洗澡,大声哭闹,甚至吵醒了小弟弟。在父母的安抚之后,阿尔盖比最终安静下来按照惯例,每晚睡前父母会给她讲晚安故事。而现在,面对刚刚无理哭闹过后的孩子,父母是否应该继续愉快地给她讲故事?

如果你是情境中的家长,你会怎么做?

在给出你的答案之前,请你先回答另一方面问题——你对孩子的长远期望是什么?你将要采取的行为是否与真正的养育目标相符?

艾菲尔·科恩的《无条件养育》,就是要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父母采取什么样的养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本书作者艾菲尔·科恩从事教育实践与研究,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讲师,他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的领军人物。科恩大力批评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等理念为基础的传统育儿手段。大量的调查研究和长期的观察实践他提出了比较先进的儿童教育的理念,向传统发起挑战。这使他成为颇受争议的人物。

无条件养育是科恩第一本主要涉及孩子教养的图书,他认为奖励和惩罚强制孩子顺从,会给孩子们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问题。他倡议父母透过行为看到孩子的需求,着眼于长远养育目标,采取更科学的教养方式。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研究结果和丰富生活案例,向我们证明了“有条件养育”的弊端,也为家长们提供了“无条件养育”具体的做法。本书出版后,获得了美国亲子出版奖金奖。

“有条件养育”和“无条件养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接下来我会从理论基础、对亲子关系的看法和养育技巧三个方面区分“有条件养育”和“无条件养育”。

首先,有条件养育关注孩子的行为。

让我们回顾一下开头所讲的家庭情境——四岁的姐姐阿尔盖比无理哭闹之后,父母是否应该像往常一样给她讲晚安故事?

部分家长会倾向于说“不”他们认为在孩子做出不好的表现后,父母应该趁机让孩子获得教训,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

这种做法就是“有条件养育”。孩子得到父母的爱是有附带条件的,孩子必须达到父母制定的标准或者取得成就。

第一,有条件养育的理论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有条件养育”关注孩子的行为,孩子能否得到父母的爱取决于他们的表现。表现好,可以得到奖励或者表扬;表现不好,可能会被收回心爱的东西或者被惩罚。这种“一切看行为”的做法,其理论来源于经典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作出的行为都是受到了外在的刺激。如果孩子主动将自己甜品分享给朋友,可以说他的行为是受到过去某些愉快反应导致的结果,与他内心的感受与价值观等没有关系。

行为主义心理学夸大了外在刺激对人的作用。如果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行为,就容易依赖奖励或者惩罚来强制孩子的行为。他们往往忽略孩子内心的感觉与需要,对孩子的看法比较悲观。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点,有条件养育消极看待亲子关系。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不良表现是故意的,利用父母的爱得寸进尺。在他们眼中,亲子关系就像是经济交易,父母的爱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需要争取的特权。

如果父母持有这种“经济交易”的观点,用给予爱和收回爱的奖惩方式来对待孩子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我们接下来看有条件养育的第三点内容——有条件养育的实施手段主要是奖惩。

面对哭闹的孩子,停止为她讲晚安故事,这对于孩子就是一种惩罚。孩子得到教训,短时间内就不会轻易出现同样的哭闹。

至于孩子为什么哭闹,孩子内心的感受如何,并不在重点考虑的范围之内。这种做法是父母图方便的捷径。

这样子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对实现父母长远的养育目标也没有帮助。那么,怎么样做才是解决问题的养育方式呢?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另外一种不同的理念——无条件养育关注孩子的身心。

面对前面提到的家庭情境,另一部分父母往常一样愉快地给孩子晚安故事他们认为这样做并不是放纵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做了什么,还是拥有父母无条件的爱。

这就是科恩所提倡的无条件养育。孩子得到父母的爱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是谁”。孩子有不好的表现并不会影响父母的爱,父母会与他们并肩协作解决问题。

第一,无条件养育理论认为,孩子的行为只是他内在感觉和需要的表达。

无条件养育关注的焦点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实施这个行为的孩子本身。父母不能只对行为作出反应,更应该寻找行为背后的内在原因,解决孩子头脑中的问题。阿尔盖比为什么会哭闹,是感觉孤单,还是弟弟的出生让她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搞清楚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远比让孩子立刻停止哭闹更重要。

他们继续给孩子讲故事,并不担心孩子因此被宠坏。因为他们对孩子看法比较乐观。

接下来,我们看无条件养育的第二点内容,无条件养育积极平衡看待亲子关系。

无条件养育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是有意为难父母,他们只是没有能力理解和清楚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才可能采取不恰当的行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生就被赋予的权利,无论孩子做了什么,都能够拥有父母全心全意的爱。

如果父母积极待亲子关系,面对孩子出现的不好的行为,父母往往会耐心地透过外在行为去看孩子的内在需求,积极协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三,无条件养育的技巧是与孩子并肩协作。

有条件养育的手段是以奖惩控制孩子的行为,无条件养育实施的基础是解决问题。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表现,他们会得到父母耐心的引导,他们跟容易反思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父母这样的教养方式,才能更有效将孩子培养成独立思考、积极面对问题的人。

家长们不难明白简单粗暴的奖惩方式过于在意眼前的表现,当然也知道耐心引导更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多数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轻易地选择传统的养育方式?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讲目光投向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的内心——传统与经历是家长养育行为的根源。

首先,传统的养育模式的特征迷惑了父母的选择。

传统的训导方式具有“用起来很容易”、“看起来很有效”的内在特征。当我们使用奖励和惩罚等方式强迫孩子乖乖顺从的时候,并不需要多少工夫而效果却是立竿见影。比如当我们威胁孩子“如果不你马上关掉游戏机,这个周末就别想去参加聚会!”,孩子会很快关掉游戏机。下达这个指令到达到目的,整个过程可能不超过1分钟。如果使用与孩子“并肩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则考验父母的耐心和精力,并且结果不一定令人满意。

其次,社会传统的养育理念影响了父母的养育行为。

父母对待孩子的普遍看法影响了下一代对待孩子的方式。社会大多数成人的观念中,对孩子没有足够的尊重,也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正因如此,父母更容易选择用控制的手段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社会的传统观念与氛围,让我们很难认识到还有其他可能的养育方式。所以,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传统的方法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缺少必要的反思。

最后,原生家庭的经历更深刻决定父母的养育方式。

在原生家庭中,我们的父母如何养育我们,往往影响我们最终采取何种方式养育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小时候的经历可能会加深我们对养育的恐惧。我们害怕被他人评价、害怕把孩子宠坏、害怕自己的养育存在缺陷。这种无助感,会让大多数人最终选择传统的、严苛的手段,保证自己的教养方式不出错。

我们只有了解自己养育行为的根源,才能成为更好的家长。就像无条件养育所提倡的一样,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要从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着手。

yueshuangzhou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书评 读后感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yueshuangzhou/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