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16/7/7 16:49:00
>>书评——庄子:带我们回家的人

庄子:带我们回家的人

——读《庄子》

詹保胜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对庄子,既敬畏又喜欢。

对于古圣先贤,敬畏的太多,喜欢的极少。庄子毫无疑问是第一受人喜欢的,第二或许算孟子,第三就不知道还有哪一个老夫子了。

庄子的生平,用三个字概括:

其一是“穷”。庄子不做官,做漆园吏也不长久,经济无来源;庄子教学没有孔夫子那么排场,学生无多,束脩不丰,依旧穷;庄子不得已,编草鞋买,手工劳动,小作坊生产,自然也没有太多收益,所以穷是无可逃避的。当楚王见到庄子时,评价他穷困时,庄子反驳说:我穷而不困。因为穷是经济上的,而困是精神上的,他经济上穷,但精神不萎靡,所以穷而不困。

其二是“傲”。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庄子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等到秋收之后借很多给他。庄子于是讲“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故事来嘲讽。庄子去魏国,惠子担心他来争夺相位,全城戒严搜捕庄子。庄子亲自找到惠子,讲凤凰鸟与鹓鶵的故事。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鹓鶵担心凤凰抢夺它口中的死老鼠,实在令人好笑。其实庄子所言非假,他的“庄”姓是楚庄王所赐,因为祖先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也就是说庄子想为官,远没有他人那么艰难。不是有一则关于乌龟“曳尾涂中”的故事吗?他连出国的丞相都不愿意担任,何况是魏国呢?

其三是“博”。庄子“傲”的资本就是“博”——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史书上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本于老子”。中国古人的文章,宋不如唐,唐不如汉,汉不如先秦。先秦文章,当推庄子与孟子,人言:孟文如潮,庄文如海。庄文如海,汪洋恣肆。闻一多先生认为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庄子是诗人的哲学家,是哲学的诗人;他站在异乡眺望故乡,是带我们回家——找到精神家园的人。

 

庄子思想中,对于作为老师的我,影响最大的是“齐物论”。“齐物论”从三个方面阐释庄子对世界的认识。即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佛教信徒双手合一,代表无差别,不分彼此。而庄子的齐物论更胜一筹,阐释得更加透彻。

一说“齐万物”。“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层:齐物即众生平等,万物相生而不相害;齐论即各自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也不知燕雀之志,彼此彼此。在世人眼中,鸿鹄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而燕雀则是我们改造的对象。所以我们往往曲解庄子《逍遥游》中的展翅九万里的鲲鹏与只能够一飞丈把高的蓬间雀,以为鲲鹏看不起蓬间雀。其实在庄子看来,万物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的,只要你尽力了就好,就问心无愧,蓬间雀不必羡慕鲲鹏大鸟。大家各安其乐,各得其美。

有一个成语叫“庄周梦蝶”。庄子说不知道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他。他认为,既然他可以梦见蝴蝶,为什么蝴蝶就不可以梦见自己呢?绕来绕去,其实就是一句话,众生平等。

齐万物的观点,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平等。

二说“齐是非”。庄子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对与错不是绝对的,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相同。但是,如果我们换角度看问题,或者我们站在更高的地方朝下看,其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发生很大变化。所谓成熟,有一个硬指标,即换位思考。齐是非,并非完全不讲对与错,而是提醒人要多换角度看问题,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诗意,少一些独断论,少一些一言堂。

在《庄子秋水篇》中有一则“子非鱼”的故事,讲述庄子与惠子站在濠梁边上,谈论鱼快乐与否的问题。惠子是名家,强调概念清晰,逻辑严密,而缺少一点诗意。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了解别人的精神世界,何况是鱼呢?从逻辑上看,惠子胜;但是从境界上看,庄子胜。因为我们不仅要从逻辑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更多的时候,我们还要从审美的、境界的甚至是道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正如李白写到“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辛弃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我们的心是快乐的,我们也把这个感情投射到自然的身上,投射到鱼的身上,所以鱼是快乐的。人生不仅有苟且,不仅有逻辑,更有诗和远方。

齐是非,一言以蔽之,宽容。

三说“齐生死”。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亡永远是笼罩在我们头顶的乌云,也是人生悲剧的阴影,无法摆脱。但是古圣先贤,几乎都回避死亡的话题,惟有庄子正面看待死亡,从容论述死亡。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看庄子的生死观。其一,死亡便是回家。庄子认为:生者气之聚也,死者气之散也。死亡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应该乐观开朗地对待。所以出现了庄子妻子去世了,他敲盆而歌。在他自己面临死亡时,他说:我死后就又回归于天地之初。我是要以天地作我的棺椁,以日月作我的连璧,以星辰作我的珠玑的。他反对厚葬,他认为裸葬归于秃鹫,而深埋则归于蝼蚁,反正都是回归大自然,不应分彼此。其二,把死亡看作一种休息的状态。“劳我以生,息我以死”。人活着就要勤勉地劳作,死后方可坦然地休息。正所谓“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齐生死,反映了庄子对待生死的达观。

 

还有一句话不得不提及,庄子在《德充符》篇中提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观点。他说,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充实了,完善了,那么外在的形体限制就慢慢地被人所淡忘。

正所谓,以道观物,以小见大,技近乎道,增德忘形。

 

用庄子的眼睛去看待我们的学生,用道的观念去看待我们的教育,这个世界一下子变得开阔了许多许多。

zhanbaoshengli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zhanbaoshengli/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